

多方联动,清理近5000立方米水葫芦
“水上绿魔”清退记
虽已入秋,秦淮河水波渐凉,但河道管理人员关于今夏那场与“水上绿魔”——水葫芦的攻防记忆,依然清晰。
时间拉回到今年8月上旬。彼时,南京城持续高温的晴热天气,如同为水葫芦(学名凤眼莲)的疯狂滋生按下了“加速键”。这种繁殖能力惊人的水生植物,在秦淮河上游的支流里悄无声息地蔓延、聚集,直至形成一片片浮动的“绿洲”。
真正的挑战随着风雨而来。受后续降雨及大风天气影响,大量在支流“潜伏”的水葫芦被冲刷而下,浩浩荡荡地涌入城区主干河道。它们盘踞在桥墩、闸口,原本水清岸绿的景观被打上了不和谐的“补丁”,更对河道的水生态平衡构成了潜在威胁。面对突如其来的“绿色入侵”,南京市秦淮河河道管理处在8月6日果断吹响了集结号,全面启动水葫芦专项清捞攻坚行动。
一场有序的阻击战就此展开。兵法云“守城必守门”,清捞水葫芦的关键首先在于“拦”。管理处迅速在秦淮河进入城区的重要门户,如上坊门桥、纬七路桥等关键节点,布下了一道道拦阻索。这些水上“防护网”,有效地拦截了顺流而下的“先头部队”,为后续的集中清理争取了宝贵的窗口期。
拦截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硬仗在打捞。8月的南京,酷暑难当。河面上,热浪混合着水汽,考验着每一位作业人员。管理处增派人力物力,采取了“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策略,打捞船只日夜不息地在河面穿梭,与岸上人工的精准清理相互配合,构成了立体清捞网。
特别是在武定门节制闸前,由于水流变化,这里成了水葫芦的主要聚集区。面对这一“硬骨头”,市秦淮河河道管理处与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携手联动,调派自动打捞船进行集中攻坚,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在高风险水域的作业安全。
记者从南京市秦淮河河道管理处获悉,自攻坚行动开展以来,累计清理的水葫芦已近5000立方米,蔓延的态势得到了初步控制,水面环境显著改善。然而,负责人的语气中并未透露出轻松,因为挑战仍在继续。上游仍有零散的水葫芦不断下泄,水流和风向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导致新的聚集。这意味着,清捞工作从盛夏的“应急攻坚”转入了现下常态化的“动态守护”。
眼下,秋风渐起,水葫芦的生长势头将随气温回落而自然减弱。但对于河道守护者而言,这场战役还远未到鸣金收兵之时。他们将继续守护在河上,紧盯水面变化,用行动回应着市民对“水清、岸绿、河畅”的期盼。
这场从盛夏持续到清秋的守护,不仅是与一种植物的较量,更是一座城市对水系生态治理韧性与智慧的生动诠释。
摘自《新华日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