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与资本共舞!
芜湖打造新质生产力新高地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芜湖——这座深植制造业基因的城市,以崭新发展气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9月28日,安徽省新质生产力平台首次产业资本对接会在芜湖举行。会上,芜湖市人民政府与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产业投资、基金互动、人才培养等多领域深化合作。
这一动作,标志着省级资本力量与地方产业引擎的深度融合,也成为观察芜湖系统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
产业根基: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
芜湖的制造业底蕴深厚。自明代中叶便是全国经贸重镇、“江南四大米市”之一,如今已培育出奇瑞、海螺两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实业精神一脉相承。
当前,芜湖正全力推动制造业向“智造”跃迁,构建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首位产业率先发展—新兴产业提质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四位一体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已汇聚企业2000余家,2024年营收达5800亿元,同比增长31.4%。龙头企业奇瑞于今年9月25日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年内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车企IPO。
在新兴产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和数据算力等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芜湖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72%。今年1—8月,其产值增速达12%,高于全省7.2个百分点,位居安徽第一。
未来产业方面,芜湖在全省10个先导区中占据3席。低空经济集聚规上企业171家,营收460亿元;人形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全国第六;氢能产业链生态初具雏形,关键设备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创新是核心驱动力。芜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37%,安徽省第一,其中90%以上来自企业。芜湖市已培育3家千亿级企业、20家百亿级企业,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3350家、高新技术企业2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6家,创新矩阵蔚然成势。
资本活水:精准浇灌科创“种子”
产业蓬勃生长,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长期浇灌、耐心浇灌”。
近年来,芜湖坚持走“产业+科创”路子,加快建设“鸠兹科创湾”18个创新园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这一体系下,金融支持政策成为关键一环。
2024年,芜湖八部门联合推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加快提升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从十七个方面明确任务,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支持“真科技”“硬科技”。
——建立企业名录,破解“投谁”的问题:芜湖汇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建立科技型企业名录,动态调整并向金融机构推送。
——搭建服务平台,破解“怎么投”的问题:“信易贷”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资本和企业架设起便捷的对接“桥梁”。
——创新风险分担,破解“不敢投”的问题:通过“共同成长计划+”专项行动,深入破解贷款收益与风险不匹配问题,给资本以“耐心”。
政策组合拳之下,基金生态加速形成。芜湖发布“基金政策二十条”,围绕“募投管退”全链条提出扩大资金来源、建立容错机制等举措。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芜湖市共设立母基金18只,实缴规模145.73亿元;参股子基金76只,实缴规模609.22亿元。2023年以来,仅芜湖市投控集团就招引65家企业在芜落地,累计投资约43.4亿元。
未来布局:在长三角竞逐新赛道
站在新的起点,芜湖的视野更加辽阔。
作为长三角唯二、中部地区唯一的数据集群,芜湖已建成标准机架12万架,形成智算规模2.6万P,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底座。
在智能制造领域,芜湖形成了“飞机、汽车轻轨机器人、造船、潜水装备”的全空间全链条制造体系。
根据规划,芜湖将以产业投资、并购投资、科创投资为重点,计划到2027年建立规模超过1200亿元的“1+2”基金集群,打造真正适配科创企业发展的基金体系。
芜湖的实践深刻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关于产业生态、创新机制与资本力量的深度协同。如今,这座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成为长三角生机勃勃的重要增长极。
芜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产业资本对接会上承诺:将全力当好“金牌合伙人”“最佳服务员”,让每一份资本都能精准对接“种子选手”,在这片沃土上结出丰硕的成果。
芜湖期待与更多企业和人才携手,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共享发展新机遇!
摘自《芜湖日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