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10月01日

松江区以百个符号诠释城市文化新IP

区校协同创新 打造“符号松江”

□ 记者 李爽

 

为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松江样板,松江区委宣传部牵头启动“符号松江”创作计划,通过区校共建联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多学科师生共同创作,以全新视角和创意表达,系统提炼并设计一批具有独特价值内涵的松江文化符号,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为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供文化支撑。

自2024年12月启动以来,项目聚焦建筑风貌、非遗技艺、传统民俗、地产美食等主题,成功锁定并持续打造100个具有高度辨识性与文化代表性的符号元素,通过全新的意象解构、创意表达重构文化叙事,将松江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活化为生活中可体验、可购买、可沉浸的好景好物,让更多市民在丰富多彩、可触可及的多元体验中激活群体记忆,重新认识松江、深深爱上松江。

 

区校协同,转译文化密码

项目启动以来,区委宣传部组织多轮内部研讨与专家论证,结合网络大数据和市民问卷调研,系统推进文化符号的筛选与认定工作。以“可应用转化维度”为核心筛选依据,以赋能文旅商体展融合联动工作为目标,不断优化选题方向,最终形成百个文化符号清单,推进并完成五大板块风格定位,确保学术严谨性与市场应用与转化并存。

与此同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组建了以2名专家、6名教师为核心成员,60余名学生共同参与的专业学术团队,融合广播电视编导、艺术与科技、摄影、视觉传达等多学科力量,深入开展文化符号的提炼与视觉转化工作。在区委宣传部的协调联系下,师生团队多次深入松江11个街镇开展田野调研,并综合运用民意问卷调研、社交媒体话题数据分析、学术文献研究等方式全面把握公众认知、学术动态与文化政策导向。在区校精诚协作下,一套具有中国风格、上海特色、松江气派的文化符号体系逐渐成形。

“在艺术赋能的创新范式下,项目通过对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与视觉重构,不仅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能,更探索出一条‘以美为媒、以文育人’的实践路径。可谓是一场地域文化现代化传播的生动实践。”回顾起半年多的调研、转化与创作历程,“符号松江”项目创意总监、首席专家孙智华直言,学生通过将抽象文化内涵转化为具象视觉符号的过程,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深化了对文化传承使命的认同,展现了设计赋能文化创新的独特价值。而区校双方的紧密协作,不仅成功打造出具有松江特质的文化符号体系,更探索出一条区校协同推动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可行路径,为长三角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性案例。

 

符号重构,焕新城市意象

当广富林的陶器纹样、古韵仓城的烟波街巷遇上大学生的活力脉动,传统与未来交融的流动叙事唤起“上海之根”的地脉记忆;九峰叠翠的山水轮廓与浦南稻田棋布的自然肌理相互映照,勾绘出云间山水相依、生态宜居的自然画卷;顾绣、花篮马灯舞等非遗与四鳃鲈等舌尖风物活化新生,串联起人文松江的文脉底蕴。

经过半年多的采风、调研、创作与论证,项目全新梳理出地脉记忆、山水田园、非遗图谱、舌尖风物、城市脉动等五大符号主题系列。创作者们以“文化探源工程”方法论,对松江文明进行符号学解构,将松江的文化意象提炼为可感知的视觉元语言,通过几何抽象、低饱和撞色等手法重构文化认知框架,建立符合Z世代信息接收习惯的视觉叙事,从文化内核到视觉风格上对松江城市意象全面焕新。

首批50个“符号松江”设计即将惊喜亮相,期待着以崭新的符号叙事重构文化与生活,唤起更多人对于生活成长的这片土地共同的情感记忆。未来,“符号松江”将持续推进文创转化与传播推广,让松江的文化基因“活”起来、“潮”起来。

“把老街巷弄变成线条,把现代建筑转为像素块,用设计解构松江的整个过程就像在玩一场大型城市解密游戏,特别过瘾!”“从纸面研究,到实地调研,再到符号落地,我们不只是‘做设计’,更是在触摸文化的脉搏。‘符号松江’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何为文化传承中的青年责任。”当大学遇见地方,当创意碰撞传统,在一众实际参与的大学生们看来,“符号松江”的创作过程不仅仅是一次文化整理,更是一场青春与传统的深度对话。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