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新闻
2025年09月05日

重温陈永康的价值与意义

陆 军

 

历时两年有余,六集电视专题片《陈永康》终于与观众见面。这是继十五年前《农耕岁月》之后,又一部深入挖掘松江稻作文化、凝结无数人心血的本土新作。作为本片策划者,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下,我们应如何理解陈永康的价值与意义?

陈永康,1951年培育的“老来青”晚粳稻平均亩产达1433斤,创全国单季晚稻最高纪录。他首创“三黑三黄”看苗诊断技术,建立综合性水稻高产栽培体系,并在国内广泛推广,影响力远涉国外。

陈永康,不仅是一位农民科学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常委、新中国成立17周年庆典上代表全国4亿多农民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言的成功者,更是一位令松江人、上海人乃至中国人骄傲的平民英豪。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都曾涌现属于自己的先进人物。而衡量其价值的关键,在于影响力的广度与深度。有人影响一个车间、一个社区;有人改变一个区县、一个行业;而陈永康,却以其卓越贡献,将影响扩展至全国,甚至远达国际,成为真正具有时代意义与世界印记的人物。当然,我们同样尊重和致敬那些在平凡角落散发微光的榜样。

事实上,即便在同属全国性影响的人物中,也存在区别:有些人如流星划过,一时璀璨却终被淡忘;有些人在世时声名显赫,身后渐渐沉默于历史;而还有一些人,时光愈沉淀,其精神愈显光芒——陈永康正是如此。

可以说,陈永康是松江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最少,而社会影响最大的农业科学家;是无论心理还是地理上都离我们最近,而示范意义最为深远的新乡贤;他也是出身最平凡、岗位最基层,却站上了农业科研最高峰的“庄稼汉”。

正因如此,在1955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推出《培育壮秧》近七十年后,我们再度以影像致敬这位为中国稻作事业倾尽一生的先驱。

重温陈永康,不仅是为了折射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唤醒一段沉睡的集体记忆,更是为了给当下与未来找回一种近乎被遗忘却至关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勤朴、无私、有为、执着。

陈永康作为科学家的求真精神、作为农民对土地的深情、作为成功者却始终保持初心的生命选择,以及如何使其精神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价值,成为当代人的参照坐标——这些都是本片试图表达的核心。实现这些表达并不容易。史料的缺失、记忆的零散、影像的稀缺,都曾让我们步履维艰。所幸在各方努力下,我们最终交出了一份真挚的答卷。

当然,影视总是遗憾的艺术。受客观条件与团队能力所限,片中仍有不少值得斟酌与提升之处,唯有留待日后进一步完善。

两年多前,出于对陈永康的敬仰,我曾专程赴打铁桥村陈永康纪念馆参观。感慨之余,我提出“一个建议、三件实事”:建议将打铁桥村更名为“陈永康村”——我也深知村名变更程序复杂,需依法依规,绝非易事;“三件实事”则包括拍摄本专题片、邀请名家创作陈永康肖像油画、创排话剧《陈永康》。如今三事已成其二,我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在舞台上与陈永康重逢。

在我看来,陈永康作为“上海之根”松江的精神标识,我们对他的高尚品格、创造智慧的挖掘与传承,其实才刚刚开始。他的价值与意义,正如他所培育的“老来青”稻种,根植沃土、生生不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注脚,也是应被代代传颂的东方智慧最有说服力的典范。

有人把名字刻在石碑上,风化了;有人把名字写在大地上,年年收割。因此,进一步挖掘弘扬陈永康精神的事,应该做,值得做,必须做。

我想,也许,我也有可能会继续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