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郢计划”架起城乡连心桥
“小朋友们,将手中的西瓜皮放入桶中,咱们一起来做酵素!”
盛夏时节,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的情圆农场里,来自各地的小朋友们正排着队,将吃剩的西瓜皮放入发酵桶。情圆农场负责人、马郢村志愿者孙阳阳一边给小朋友们作示范,一边讲解:“这些果皮发酵后会变成有机肥料,滋养土地里的农作物。”
安徽农业大学的志愿者任亮作为这一“田间课堂”的助教,正拎着做酵素所需要的材料走来。“这不仅是小朋友的自然课堂,更是我的实践课。”学习农林经济管理的大二学生任亮表示,课本上的很多理论知识,在马郢村都有生动的注解。
在不远处的乡柬民宿,安徽大学参加“三下乡”实践的同学们正挥动着画笔,为“馒头姐姐”的小院制作标识标牌。“馒头姐姐”陈辉是来自淮南的创客,因为馒头做得好吃,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馒头姐姐”。如今,陈辉在村里年轻志愿者的带动下,玩上了短视频,让更多的人认识“馒头姐姐”,了解马郢村。“马郢村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在这里创业很幸福。”陈辉一边说,一边端着刚出锅的手工馒头让大家尝尝。
错落有致的咖啡店、手工坊、民宿、农家乐里,创客“新村民”和本地“老村民”正凑在一起忙活。行走在马郢村,很难想象,十多年前,这里还是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的贫困村。而以志愿服务为开端和雏形的“马郢计划”,让马郢长出了“新筋骨”,也让乡村文明在烟火气里渐渐鲜活起来。
“‘马郢计划’从爱心助学志愿服务做起,一步步延伸到助农、助村,用志愿服务架起城乡之间的桥梁,为乡村聚来了人才,也促进了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作为“马郢计划”的提出者,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选派的马郢村第一书记钟宇深有感触:“老村民与新村民碰撞出的火花,在村里孕育出先进理念,不仅培育起成熟的产业生态圈,更引导着村民们打开眼界、转变观念,有力推动了文明村镇建设。”
自2017年马郢计划志愿者服务中心成立以来,马郢村汇集来自高校、企业等社会各方志愿者共541人,入驻创客共49家,80%的外来创客是由志愿者转化而成。2024年,马郢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20万元,接待游客45万人次。
在文明村镇建设中,马郢村不仅有产业兴旺的“筋骨”,更有文化繁荣的“灵魂”。“马郢村晚”“丰收节”“乡村音乐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聚拢人气的同时,持续厚植乡村文化底蕴。
“村民们的笑容多了,邻里纠纷少了,孩子们见了生人会主动问好,这是文明乡村建设最珍贵的成果。”钟宇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将继续以“马郢计划”为纽带,把文明实践做深做实,让马郢的文明故事,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讲越精彩。
摘自《安徽日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