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江青年参与制作的“九龙九凤冠”入展国家博物馆
□ 记者 贾丽 实习生 孙浙琳 文
记者 贾丽 摄
玻璃管在喷灯的烈焰中变软、弯曲,像被赋予了生命般蜷曲成花瓣的弧度。邹宇曦捏着镊子的手稳如磐石,直到最后一滴熔融的琉璃凝固成花蕊,他才轻轻舒了口气。而这只是他们“九龙九凤冠”作品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丝。为了完成这件作品,4名团队成员加班熬夜整整忙了2个月。如今,这件由9条“金龙”、9条“金凤”、115块“红宝石”和4000余颗“珍珠”组成的琉璃凤冠正安安静静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内,晶莹剔透、极尽奢华,每天引来无数游客的赞叹。7月10日上午,记者在位于秀南街曜石艺术中心的予燧琉璃艺术工作室里见到了“九龙九凤冠”4名创作者中的3名——邹宇曦、陈玙强、甘宇宸(见下图)。
“这是一件用古法琉璃复刻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也是我们专门为国博的展览打造的。”甘宇宸介绍,“我们3个人都是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玻璃与陶瓷专业的学生,今年2月,当远在淄博的同行孙启烨发来项目邀约时,我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初衷就是想和几百年前的文物来一场隔空对话,以此向大家展示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琉璃非遗技艺。”
2个月的时间里,4个人几乎没日没夜地留在工作室里,终于完成了这件精美绝伦的作品。上个月,淄博琉璃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邹宇曦代表团队去北京参加了开幕式,仅从他展示的照片就足以感受到作品的精致和奢华。“烧制过程中,碎了、裂了、炸了都是常事。”邹宇曦回忆道,“固定构件也是难题——不能焊接,因为极容易裂;也不能用胶,因为容易滴漏。后来,我们尝试用铜件箍住零件。琉璃凤冠上的‘红宝石’要用淄博传统的博山料,再用热熔工艺做出宝石的效果。为了模拟凤冠上的珍珠,要在透明玻璃上进行电镀,让它呈现出白色有光泽的质感。”当第一次在国博展厅里看到自己参与制作的作品闪闪发光时,邹宇曦觉得曾经被烫起泡的手指、凌晨3点还亮着的工作室灯光都是最温柔的回忆。
“我们这届玻璃与陶瓷专业一共24名学生,现在只有我还在做琉璃。邹宇曦和陈玙强是一届,他们那届30多人,现在也就他们两个人还在做。”甘宇宸笑言。古法琉璃是个苦差事。喷灯温度高达上千度,夏天工作室像个蒸笼,即使汗如雨下眼睛也得一眨不眨盯着玻璃管,邹宇曦还曾不小心烧掉了眉毛。
甘宇宸在团队主要负责铸烧,为了做出宝石蓝的琉璃颜色,他翻遍了老匠人留下的笔记,把不同比例的石英砂、纯碱、助熔剂混合了几十次。有一次,配出来的烧料是灰扑扑的,甘宇宸盯着那堆碎玻璃坐了一下午,突然跳起来喊一声“知道了”!原来是最高温度差了10℃,琉璃料融合得不够。那天晚上他们重烧了一炉,当第一块泛着淡青光泽的琉璃取出来时,小伙子们开心得像孩子。
予燧琉璃艺术工作室的名字是陈玙强起的,3个人的名字里都有“YU”的发音,因此他想到了给予的“予”,而三皇之首燧人氏发明了钻火取火,也算是匠人的鼻祖。“想用这个名字致敬先人,致敬老手艺,致敬我们每天汗流浃背的青春。”陈玙强说。
工作室里最悠闲的当属一只叫“老板”的橘猫。它本是一只流浪猫,偶然来到这里就成了3个人的“团宠”。每月算账,扣除房租、材料费和猫粮费后还有结余,大家就很知足。“我是2001年的,两名师兄都是1999年的。我们还年轻,要想成为一名好匠人不能心急,得慢慢熬,前期必须要用一件又一件的好作品来积累和成长。”听到甘宇宸的观点,邹宇曦和陈玙强连连点头,三个年轻人笑声爽朗,宛若他们身后展示架上的一件件琉璃作品,温暖而明亮。
“九龙九凤冠” 受访者供图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