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07月16日

被点赞绑架的附近

朱明坤

 

老张的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剐蹭,仿佛在磨一把生锈的刀。同学群里有人分享旅游照,有人晒娃,有人转发养生秘诀,又攒了99+。他眉头锁着,手指却自有主张地点击、输入,发出一个咧嘴大笑的表情。放下手机,他脸上却浮起一丝难掩的疲惫,这捧场的点赞,分明成了他每天的义务工。

我明白,被这无形绳索捆住手脚的,又岂止老张一人!

群时代的社交,表面繁花似锦,内里却似一场无人能退的假面舞会。每个群都有它不言自明的“群德”:亲子群里的妈妈们需要彼此点赞晒娃九宫格;同事群里领导发言后的“收到”队列不容迟疑;旧友群里对某人境遇的沉默,会被解读为无声的疏远。我们被无形的目光注视,被无形的期待鞭策,在无数个对话框里扮演着得体的角色。那一个个鲜红的“@所有人”,如同无声的号令,扯着你的神经;未读消息的数字,如同悬在头顶的倒计时,催着你的手指。它比你自己更清楚——何时该推送一条“共鸣”的消息,何时该亮起一个“重要”的红点。每一次指尖的滑动与点击,都在无声加固这温柔的牢笼。当手机嗡鸣,身体的反应快过思考,我们早已被驯化得唯恐错过任何一次群的召唤。可当你在不同群里来回切换,疲于应付时,是否也曾茫然自问:这永不停歇的消息潮水,究竟是滋养了情谊,还是榨干了灵魂?

人类学家项飚曾提出“附近的消失”:我们热衷于讨论遥远的热点,却与物理空间里真实的邻居日渐疏离。有调查显示,超六成年轻人表示在群里互动越多,现实中越易感到孤独。我们在虚拟的广场上竭力表演着合群,真实的自己却蜷缩在信息茧房深处,日渐沉默。那些被群消息精确切割的光阴,那些耗费心力维持的“点赞之交”,究竟为生命增添了几分真切的暖意?

去年单位疗休养,去了城郊一处断网的山谷营地。起初大家如坐针毡,手机成了掌心一块无用的废铁。夜幕垂落,篝火燃起,火星噼啪着向深蓝的夜空逃逸。起初的沉默被木柴的爆裂声轻轻撬开。不知谁起头讲了个笨拙的冷笑话,却意外逗得众人前仰后合。火光映着一张张久违舒展的脸,有人分享起童年糗事,有人哼起了走调的老歌。那些平日群里伶牙俐齿的“社交达人”,此刻笨拙地串着烤糊的肉串,笑声却像清泉一样汩汩流淌。在这没有信号的山谷营地里,我们笨拙地重新学习着面对面的语言——那篝火映照下的笑意,比屏幕上所有闪亮的红心加起来都更暖。

人生真正值得交付的,并非群聊里那转瞬即逝的热闹泡沫。真实世界的珍贵馈赠,往往在喧嚣之外,或许是家人递来一碗热汤时眼角的细纹,是老友重逢时一掌拍在肩头的分量,是邻里擦身而过时一句带着方言尾音的问候,甚至只是春天窗台上,一朵无名小花静默而固执的绽放。

在群消息的汪洋大海里,我们终究是渴死的鱼。当点赞成了义务劳动,表情包成了社交货币,手指点下的每一颗红心,或许都在悄悄兑换着我们本可以献给真实生命的脉脉温情。

人间烟火的暖意,永远在点赞按钮无法触及的地方静静燃烧。与其在虚拟的广场上精疲力竭地合群,不如偶尔关掉喧嚣,倾听近旁的心跳,感受那真正属于人的温度——它微弱却持久,就在一粥一饭的日常里,在一眼可及的“附近”中,默默滋养着我们渴望归依的灵魂。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