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07月16日

与国粹相遇

晓 夏

 

提起京剧,你会想到什么?咿咿呀呀的唱腔、不知所云的念白、盗不完的御马、唱不完的起解,还有印在脸上的生旦净末丑?我知道它是国粹,影响深远,以北京为中心,风靡全国各地。

自幼便跟着奶奶聆听了不少戏曲,奶奶钟爱才子佳人的爱恨离合,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叹息,时而泪眼婆娑。然而晦涩难懂的唱词,我始终不感兴趣。家里有了电视机后,一个想听戏曲,一个想看动画片,和奶奶抢夺电视机的“控制权”。幸运的是父亲也是京剧迷,为了缓解“矛盾”,在经济拮据的当年,毅然斥“巨资”购买了一台电唱机,又拿出有限的工资,一张张地买唱片。虽然我记不得黑胶唱片的价格,但它们显然价值不菲。

于是,晚餐过后,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唱机,轻轻放入一张黑胶唱片,奶奶和父亲仿佛是“饭后一支烟的活神仙”,摇头晃脑、咿咿呀呀地跟着唱。现在回头想想,如果当时能听懂唱词,或许我也能爱上京剧,但还是在奶奶和父亲的影响下,在心底悄悄给京剧留下一个位置,期待有朝一日能爱上它。

机缘巧合,前些日子朋友约我去北京旅行并顺带听戏,我本能地问了一句:有字幕吗?朋友好像看穿了我的顾虑,哈哈大笑说:“当然有了,舞台两端的电子屏幕上会显示,保证你能看得懂剧情。”我忽然来了兴趣,果断同意,接下来开启了我人生第一次现场观赏京剧之旅。一瞬间,心神有些恍惚。奶奶离开我已经三十年了,父亲也离世十多年,这些年里我未曾听过一次戏,唱机早已蒙尘。

直到看了现场演出才明白,爱上京剧,只需一场演出的距离。

曾经以为京剧是老龄化的文化,却不料现场观众大部分为年轻人,打破了我对京剧的刻板印象。原来,“年轻人不喜欢京剧”这种说法,失之偏颇,只是那些不听戏的人固有的偏见。

那天晚上,长安大戏院演出的曲目是杜镇杰主演的《珠帘寨》,事先我已经做过功课,演员、剧情等大概了解了一下,朋友还为我普及了京剧常识。早早落座后,身旁是三位二十几岁的大男孩。在我的认知里,他们应该听流行乐、在摇滚现场,是什么原因吸引他们来看京剧?从他们听戏的状态来看,绝不是像我这样的“小白”,他们随着唱腔默默打着节拍,听到精彩处,叫好声都在“点儿”上,可贵的是琴师的精彩伴奏也逃不过他们耳朵,同样令他们兴奋地叫好。

此时此刻,剧情正浓,我简直看呆了,“视听盛宴”一词,一定是用来形容京剧的!华丽的服饰、绝美的扮相、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令人目不暇接。花旦,回眸一笑百媚生;武生,举手投足皆是戏。婉转悠扬的唱腔,富于音乐性与节奏性,京剧将诗、乐、舞三者完美结合,呈现于观众面前。它惊艳众生的美,于我而言是“相见恨晚”的遗憾。

京剧在我心里一直是曲高和寡的,宛若月宫仙子,高不可攀。它的美,是真正的古典之美,令我深深地感叹:美,远比我想象的更丰富。令我新奇的是,唱词也在与时俱进,偶尔插一句时下流行语,令人捧腹大笑,它可以很艺术,也可以很生活,拉近了台上台下的距离。曾几何时,嫌弃它慢慢吞吞的唱腔,急得我坐立不安,现如今听起来,却是恰恰好的节奏,就像朋友说的那样:世界是辩证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也如古人所讲:“是旗子动吗?分明是你那个心在动。”

听一场戏与听好一场戏,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需要文化积淀,亦需要长久的热爱,但我已经在心里“种草”了,在儿时心里“预留”的位置上,它正开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