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07月15日

农家做客

马文辉

 

叶榭乡下有几个朋友,这几年镇上活动渐多,村晚、花卉展、羊肉节……去凑热闹之余,也“顺道”去朋友家拜访,畅叙友情畅吃农家菜,一来二去也见证了农村的发展,普通农家的变化。

老王家住叶榭东石村,八九十年的自建房虽然有点破旧,但位置很好,前有百亩良田,后有清水河浜,东侧是菜园,种着时令蔬菜瓜果,还有一狗数猫跳进跑出,甚是闹猛。他父母开始还养了一大群鸡鸭,后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按政策“变现”了。去他家做客,餐桌上总有最新鲜时蔬,刚捕捞的河鲜,但后来少了自养的走地鸡鸭大菜,总觉有些口福之憾。

在宅基地平移之事上,老王家犹豫了很久,权衡利弊,分析得失,故土难离!实际上是舍不得前田后河的好位置和一亩三分的菜园子。眼看一批一批村民平移住上漂亮新楼,一家人也不由心动——前年毅然提交了平移申请。去年抽签选房,运气不错,抽中东边套的双联排,前有大广场后有小树林,东有小半亩空地,并不比老房子的环境差多少。

“豪宅”装修好乔迁新喜,我们前去祝贺。新房冠名“王府大院”,上下三层约200平方米,法式装修,富贵典雅,新旧房子对比,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感觉。老王带着我们参观新居,介绍装潢采用的新科技新设备,如屋顶光伏发电、全屋智慧系统等,众人边看边啧啧称赞:这就是新质生产力。

老王家好客,还是一大桌菜肴招待,现代的厨房,宽敞的餐厅,河鲜也升级成了海鲜。虽然没有老房柴火灶的烟火气,但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感受到新时代新生活的气息。老王举杯说,欢迎经常来做客——旁边空地想建个小花园,需要人手。

隔壁兴达村的老金,是老王的朋友,第一次做客也是老王带着去的,是去参观他家的千步泾小院。千步泾小院,是他屋前的一块自留地,在他勤劳的手里变成了美丽庭院:搭起廊架爬上紫藤,种下柑橘柿树,栽上月季蔷薇,挖了鱼池加上几口瓦缸自流水,小院便有了别致的花境水景。廊架下放了张长桌,夏夜凉风习习,花果飘香,是喝茶聊天、观花望云的好地方。小院虽小,却“容得下春种秋收,盛得了朝云暮雨。”

那天应邀去做客,老金精心烹饪了几样拿手菜,南瓜塌饼、扎肉和土鸡汤,色香味俱全,一上桌就被一抢而光,个个吃得“肚”满意足,弥补了“王府大院”脱离了农家土味的缺憾。席间闲聊,老金夸耀该村生态好,附近千步泾河里有水獭出没,那些水獭经常趁夜色上岸偷吃村民种的蔬菜。他的话勾起了众人的好奇心,特别是小朋友吵着要去看。于是老金拿了手电筒,带着大家夜寻水獭。不知是水獭警惕性高,还是河面昏暗的缘故,在河边来回走了几趟,也没看到水獭的踪影。回来时,却有意外收获:偶遇一只出来觅食的小刺猬,一团带刺的毛球,怯生生地躲藏,让孩子们一阵兴奋……

至于到底有没有水獭,我回去翻了一下资料,据镇志记载:叶榭镇现大桥村横浜队处曾有个渡口叫獭水渡。古时此浦有水獭,夜有獭水声,初称獭水渡。后因部分胆小渡客怕水獭翻船,故改名漯水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浦江里还有水獭出没,也有农民偶然捕捉到水獭上交上海动物园的记录。随着黄浦江堤岸防汛墙的改造,水獭赖以生存的土堤泥岸环境消失,水獭也随之销声匿迹。千步泾里的水獭是不是黄浦江的生态“难民”,还有待考证。

自从老家的房子动迁后,总喜欢到乡村去走走看看,周边稍有名气的乡村,如青浦莲湖村、和睦村,奉贤吴房村等都曾踏访过。但要零距离感受乡村的风土人情,还是要到农家去做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听听他们的故事,尝尝他们的菜肴,这才是真实鲜活的乡村,也是我怀念的乐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