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国内新闻
2025年07月15日

“一米园”里的劳动育人课

黄瓜挂满架,西红柿压沉了藤蔓,近日,宁国市西津小学的“一米园”进入最生机盎然的时刻。校园角落里不起眼的空地,在孩子们手中彻底改变了模样。

当第一粒黄瓜种子埋进土壤时,六年级学生王小雨在观察日记里写道:“这不是普通的菜地,而是我们的乐园。”每天大课间或者放学后,孩子们喜欢跑到“一米园”看看植物的长势,拔拔草、松松土。

农作物成熟时,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收获,引导学生将收获的成果送到食堂烹饪成美食后一起分享。孩子们的责任感、感恩与分享意识,与他们精心呵护的农作物一起生根发芽、拔节生长。

6年前,西津小学退休教师杜长英回校参观,指着校园角落感慨:“当年这里都是菜园,我们边读书边种菜,把‘劳动创造幸福’的思想刻进了骨子里。”杜老师的话启发了学校管理者。很快想法就落了地:依托校园围墙边边角角,给孩子们开辟出一块块小菜地。因场地小,又结合“蒙以养正”的古训,命名为“养正一米园”。每个班级领到一块边长一米的方形菜地,孩子们给菜地起了诗意的名字:“青葱地”“常青圃”“沃土园”……

每年春分时节,劳作开园,专门举办播种节。学校聘请有农耕技能的家长志愿者作为孩子们劳动教育的导师。利用课余时间,孩子们定期浇水、施肥、除草,记录作物的生长过程,从中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内涵。

“孩子们在劳动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劳动任务,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还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果实熟了,孩子们也成长了。”校长罗林说,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一米园”的收获已经超越了劳动本身。

为番茄苗搭支架是搭三角形好还是梯形好?每次浇水时该打几桶水,怎么分配最省力?如何判断土壤墒情?这些科学知识也在实践中被孩子们熟悉、掌握、运用。通过观察农作物,孩子们撰写的《我的小菜地成长记》《丰收的喜悦》等优秀作品被刊登到校刊上,也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各班运用美学知识布置种植区域,设计个性化支架,让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这“五育”,在这小小“一米园”中实现了相互交汇、渗透、补充,真正达到了“并举”。

摘自《安徽日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