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看长三角
2025年07月15日

接上技术、市场、文化“新枝”,“老树”也能绽放新芽

乌镇传统产业“不传统”出圈

丝绸也能防晒,酱鸭企业里的番茄酱是外国人最爱,古老的缫丝工艺成了“新网红”……最近,乌镇的传统产业正以一种“不传统”的方式火出圈。

前不久,位于乌镇的龙琪纺织进入2025年度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计划实施名单,获得省级财政资金奖励。

作为深耕丝绸产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龙琪纺织成立13年来,持续加大技改投入、引进技术人才、加强产品研发,不仅靠新型针织纱线打开高端市场,更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条龙生产模式,在纱线与面料开发、销售端均占据一定的优势。

企业负责人介绍,自“丝绸”列入浙江省13个历史经典产业以来,企业围绕历史经典产业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构建“自主攻关+产学研协同”双轨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超销售额5%,累计获授权专利22项。

企业不仅联合故宫文创推出“千里江山图”系列丝巾,还推出桑蚕丝抗皱衬衫、数码印花真丝连衣裙等。此次入选的项目,通过先进科技改造真丝这类紫外线吸收能力较低的天然纤维,研制出兼具舒适穿着感与抗紫外线功能的全能面料。

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也可以是创新变革的“主战场”。“推动企业自己‘长’出新产品、新活力,就是要找到新的增长力,破解技术卡壳、资源不够、环境承压这些难题,让更多传统产业企业‘老树发新芽’,在新赛道上‘新树开新花’。”乌镇镇相关负责人说,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推动传统产业企业“长”出新动能,是工业稳增长、产业集群提档次的关键办法。

同样在乌镇,有着170余年历史的三珍斋也在书写着转型传奇。今年,三珍斋总投资1亿元,建设年产7000吨番茄调味料项目。这家始创于清道光年间、以酱鸭等肉制品闻名的老字号,如今靠着番茄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乘风破浪。

走进三珍斋厂房,叉车在装货区来回穿梭,货柜被番茄酱塞满,货车在厂外排成长队准备装货。今年上半年,三珍斋番茄制品出口额已超1亿元,全年有望突破2亿元。这看似不合理的“跨界”,是三珍斋提前谋篇布局的成效。2005年,三珍斋收购了一家罐头企业,把目光瞄准中东市场,靠调研与参展提升知名度;2023年,投入千万元升级生产线,如今2.5万吨的年出口量已跻身同行业领域全国前三,目前正在改进口味谋划开拓欧洲市场。

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力还体现在更古早的泰丰斋品牌中。源自清乾隆年间“泰丰食号”的“佬泰丰斋”,凭借姑嫂饼芳名远扬,随后又新增了麻酥糖、定胜糕等20多个系列50余个品种,如今又升级了咸蛋黄肉松青团、香肠乌米烧卖等创新产品,俘获了年轻人的味蕾。今年“佬泰丰斋”入驻桐乡万象汇综合体后,巧妙融合休闲慢生活与都市快节奏,打造了“色、香、味、形、意”五维茶食空间。“我们不只是卖糕点,更是提供一种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不断创新,让‘乌镇茶食’在现代商业体中焕发新魅力。”该品牌负责人介绍。

而在乌镇南栅的文创店里,一根江南蚕丝正演绎着何为流量密码。最近,桐乡乌镇茧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文创实体店博主“溪桥忽见”发布的蚕丝扇制作视频持续火热,累计获得超32万点赞,网友纷纷留言询问“能否接单”“可否教学”,让古老的缫丝工艺成了“新网红”。据统计,该公司每年消耗蚕茧1200至1300斤,72万至78万个蚕茧经设计师的巧思,变成精美的蚕丝扇,让千年蚕桑文化在年轻群体中重焕光彩。

从龙琪纺织的技术突围到三珍斋的跨界出海,从泰丰斋的青春创想再到茧艺文创的流量逆袭,接上技术、市场、文化的“新枝”后,乌镇传统产业这棵“老树”正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摘自《嘉兴日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