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浜镇老旧小区改造实现从“忧居”到“优居”——
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 记者 陈俊杰 实习生 吴筠竹
外墙渗水、墙面发霉、内部道路狭窄、停车位紧缺……由房屋本体“老龄化”以及基础设施“功能瘫痪”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曾经是新浜老旧小区改造的难点,也是居民怨声载道的痛点。如今,新浜镇通过党建引领老旧小区改造,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实现从“忧居”到“优居”的治理升级,也为超大城市郊区小镇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浜经验,助力松江“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建设。
破题攻坚“组合拳”
打通改造堵点
面对老旧小区的种种问题,新浜镇精准施策,通过多方协商机制以及实施天然气管网进户工程、雨污水混接改造等实事项目,陆续完成了桃园一村、香江花苑等旧街坊以及中心街原供销系统危旧房屋改造项目。
“问题—资源—责任”,新浜镇通过设立“三张清单”,将老旧小区改造拆分为三个环节,如此一来,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有的放矢,改造效率也大有提升。明确优先级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通过将涉及路面、墙面、屋面、非机动车停车、充电桩等矛盾突出的问题列为优先任务,其余放在次优先级,新浜镇梳理出了一份老旧小区改造分级台账。紧接着便是资源整合,在对本镇老旧住房底数调摸清晰的基础上,争取补贴政策,用足用好市、区财政补贴以及镇财政的每一笔资金,保障关键项目实施。为确保责任清单穿透压实,新浜镇还推行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机制,实现责任到人,自上而下推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统筹多方资源,形成建设合力。
老旧小区的改造涉及政府、社区、居民等多个主体,基于此,新浜镇旨在通过“多元共治”来激发内生动力。面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治理诉求多元的挑战,桃园居民区创新打造“桃园里巷”议事品牌,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而在田园小区旧改攻坚中,居民区党总支组织党员骨干、楼组长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三方会谈”,现场解答居民关于改造方案、施工周期的疑问,化解10余起因改造引发的邻里纠纷。
从“忧居”到“优居”
旧改成效“看得见”
老旧小区的“逆龄焕新”首先体现在硬件设施的改善上。香江花苑小区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对居民楼屋面、墙面、公共通道等进行的修缮改造,惠及196户居民,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此外,中心街危房结构性大修工程完工后,可谓真正实现了居民“不离故土住新房”的安居梦。“旧貌换新颜”还体现在便民设施按需扩容上。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充电难”日益成为新浜镇多个社区的“堵点”,对此,桃园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现场选址,因地制宜,新增非机动车充电插口700个,按住户分布规划区域,解决了充电难导致的抢位乱停车问题,同时新增休闲区域,为老年人打造休憩场所,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硬科技”更新的同时,“软服务”也没有落下。新浜镇以“多格合一”改革为抓手,将党组织体系深度嵌入社区综合网格,打造“红色物业”治理新范式。通过有效整合网格内党建工作力量、城运力量、城管执法力量、市场监管等多方资源,形成高效处置合力。同时,依托数智网格系统对城市运行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精准锁定物业治理高频易发点,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治理,实现源头预防。让“全覆盖排查、全链条管理、全天候服务、全过程参与、全方位提升”的“五全”工作法在物业治理领域切实落地,推动物业管理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化、精细化转型,全面提升服务效能与治理水平。
锚定未来路径
绘制长效发展“路线图”
强化党建引领,织密治理网络。新浜镇将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在网格中的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和群众动员核心作用。持续优化网格党组织设置,持续深化“多格合一”治理机制,将“三类三级”等有效机制固化为制度成果,不断提升党建引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同时,强化“三驾马车”协同运转,明确居民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居委会自治主体作用、物业公司专业服务作用,定期召开三方协调会,共商共治社区事务。
突出共治共享,激发多元活力。治理非政府“独角戏”,要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完善激励机制,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志愿者特别是居民群众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效沟通平台,确保业主诉求及时响应、有效解决、主动反馈。定期开展业主满意度调查,并将结果应用于服务改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