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灶与柴的演变
陆 良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把上山砍柴作为一项生活中的大事。
我小时候,从我懂事起,家里是一只煤球炉和行灶作为做饭菜和烧水的工具,用的燃料是煤球和柴爿。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烧煤饼,北方也叫蜂窝煤,但煤球店里只供应煤球和煤灰,煤饼必须要自己动手做,于是很多人家就各显神通自己动手做一只煤饼机,然后买来煤灰自己动手做煤饼。
我在十四五岁时,已开始动手做煤饼,当时是用我父亲自己动手做的一只煤饼机,把搅拌好的半干半湿的煤灰灌进模具,盖上盖子,用一把很大的木榔头在盖子上用力敲几下,然后用力把成型的湿煤饼从模具里拔出来,这是做煤饼过程中最吃力的一环,再把湿煤饼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放到煤饼炉中烧了。
这做煤饼是个力气活,往往煤饼做好了,人却累得不行,腰都直不起来。谈恋爱后,因为女友的父亲早年因病去世,家里就母女两人,这做煤饼的任务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身上。休假必须要挑一个晴好的日子,然后借一辆拖车去店里把煤灰买回家,再向邻居借一个做煤饼的工具,和原先敲煤饼不同的是:不再用敲的方法,而是把一个像棉花移苗器模样的煤饼机戳到搅拌好的煤灰中,使劲转一转,然后提起来放到平整的水泥地上,晒干后就可以烧了。用这个方法比原先用木榔头敲的方法要省力,速度也快。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用移苗器模样的煤饼机做出来的煤饼比较松,不经烧。再后来,店里有煤饼供应了,只需借辆车买好拉回家就可以了。
那时无论是煤灰还是煤饼,都是定量供应的,每家每户有一张煤制品供应证,上面写好了每月的定量,记得一个人的定量是每月70斤,2至3人的定量是每月140斤。当时也有极少数的家庭是用煤油炉烧饭的,燃料是煤油或者柴油,但有个前提是你能搞到燃料油。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上世纪80年代,石油液化气开始出现,代替了煤饼和煤球。烧液化气的灶具代替了煤炉。再也不用生煤饼炉,即开即烧,烧好饭菜随手关掉炉子。厨房里也干净了,再也没有煤烟的呛人味道。一般家庭一瓶石油液化气能烧一个月左右。液化气用完了拿空瓶到液化气供应站去换一瓶即可。这大大减轻了人们花在做燃柴上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没有定量限制。
到了21世纪,天然气又取代了石油液化气,由于是通过管道输送到每家每户,省去了换钢石油液化气瓶的麻烦,连灶具也换成了脉冲点火,相比煤制品和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更清洁,更方便。也不会再出现使用石油液化气时饭菜烧到一半或者洗澡中“断气”的窘境。天然气用完了,只需要去燃气公司的服务点充值即可。如今家里的燃气表都换成了新式的智能表,连充值也不需要去燃气公司的服务点办了,看一下手机上燃气公司的App,就知道天然气的存量,其实你不看也没有关系,如果天然气快要用完了,燃气公司的App会主动提醒你,你只需要用手指在智能手机上点几下就完成了充值。烧饭一般都用电饭煲或高压锅,还有的人家是用电磁炉来烹调的。现在真是越来越方便了。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相比改革开放前,人们能够享受越来越方便的生活。柴与灶的演变不仅是能源与炊具的进步史,更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科技不断进步的发展史。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