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农户参与
安徽亳州谯城区朝天椒产业告别“小散弱”
查看苗情、除草、施肥……近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聂关村程秀峰辣椒种植基地,连片的辣椒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农户们穿梭于整齐的田垄间,将精心调配的肥水溶液均匀喷洒在辣椒苗根部及叶面。
“朝天椒常见病虫害有蚜虫、炭疽病等,通常采用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现场技术员刘涛告诉记者,比如在田间悬挂黄板,利用蚜虫的趋黄性诱捕;同时定期喷洒生物农药,既保证防治效果,又减少污染。
为确保朝天椒优质高产,谯城区绿色食品发展服务中心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提供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的全方位技术指导。“每个环节都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帮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方法。”负责人孙鹏介绍。
科学管理带来了显著成效。“在技术员指导下进行科学田管,今年朝天椒苗的长势明显好于往年。”程秀峰说。
谯城区朝天椒产业的升级,不仅体现在精细化管理上,更体现在移栽环节的机械化变革。
“以前人工移栽,效率低、强度大,每人每天最多栽1亩多地,株距、深度难统一,质量不稳定。”谯城区芦庙镇王楼村朝天椒种植户袁占杰深有感触,“现在用上辣椒移栽机,一台机器一天能栽完20多亩,速度快、质量好,苗的成活率也大大提高!”
近年来,谯城区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措施,鼓励农户引进先进农机具。辣椒移栽机数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享受到机械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辣椒机械化移栽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孙鹏说,这不仅推动辣椒种植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迈进,更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谯城区朝天椒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从事“小麦+朝天椒”套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约1500家,拥有规模较大育苗基地15家,小麦套种朝天椒高标准示范区覆盖所有乡镇,已成为打造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实现富民强区的关键抓手。
为解决朝天椒“小、散、弱”及销路不宽等问题,谯城区探索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参与”的利益联结模式。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朝天椒产业,并出台种植奖补办法,引导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连片种植,形成规模效应。创新推广“小麦+朝天椒”“玉米+朝天椒”“药材+朝天椒”等高效套种模式,不断扩大种植面积。通过订单种植、保底价回收等举措,有效保障椒农收益,让群众吃下“定心丸”,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保障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发展产业是根本。”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戴伟表示,该区精心培育朝天椒产业,采取“村振兴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有实力、有担当的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通过统一供种、技术指导、订单保底销售、吸纳务工等方式,与种植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摘自《安徽日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