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看长三角
2025年07月10日

智能耳标让“写字楼里养牛”成为现实——

数字赋能 农业向“新”

近日,在科大硅谷片区企业——安徽徽牛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徽牛云”)的办公室里,架构师张克宏轻点鼠标,300公里外的亳州利辛县肉牛养殖场便自动完成数千头牛的精准饲喂。

这家由深耕智慧养殖行业20年的浩翔农牧孵化的科技企业,凭借其自主研发的智能耳标与云端系统,实现对传统肉牛养殖方式的深度变革,让“写字楼里养牛”成为现实。

 

打造牛的“智慧食堂”

能实现300公里外精准饲喂,得益于给牛佩戴的智能耳标。这枚不足巴掌大的耳标,是徽牛云打造的“数字哨兵”。

它集成生物传感、射频识别与5G传输技术于一体,构建“端-边-云”协同架构,实时传输牛只生理数据汇入云端。再通过AI模型分析,系统能够精准预警疾病、优化饲喂方案,为科学养殖提供强大支撑。

改变,源于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升级。过去,数千头牛的饲喂是繁重体力活。如今,在徽牛云打造的TMR中央厨房,工作人员根据预设配方,在系统下发指令:精饲料、粗饲料等经自动化称重、输送,在搅拌仓中被高效切割、均匀混合。随后,混合完成的饲料由撒料车精准运送至各牛舍区域,实现分区自动投喂。

这套系统以“数据驱动”替代人工经验,不仅每日能为数千头牛定制“营养餐单”,还能缩短饲喂时间1~2小时,显著降低人工成本。

 

扎根牛棚的“数据侦探”

科技创新与传统肉牛产业融合之路布满荆棘。发展初期,软硬件结合效果不佳,导致预警系统频繁出现不报、漏报、错报难题。

面对挑战,徽牛云全体成员住进牛场,白天分组深入养殖一线排查,夜晚围坐剖析异常指标。

团队化整为零,分组深入不同养殖区域,像“数据侦探”一样排查每一寸场区线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规划了AI网关摄像头和基站的部署方案,全面优化了信号覆盖。每天,团队都会围绕异常指标开展‘头脑风暴’,深入剖析各类预警失效的原因。”最终,团队为不同场景量身定制了监管方案,并引入AI视觉识别技术,让预警系统焕然一新。

“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接地气,唯有深入一线、脚踏实地,才能让创新真正落地生根。”张克宏总结道。

自成立以来,徽牛云先后获得“2024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安徽省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基地”“安徽省‘肉牛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项目研发参与团队”等荣誉。

 

得益于“创新雨林”

企业成长亦得益于合肥的“创新雨林”,用张克宏的话来说,“这里有丰富的技术资源、强大的政策支持、优秀的创新生态、广泛的人才集聚,以及地理位置的市场接近性。”

“我们将企业落在科大硅谷,可以充分利用这里的科研优势、人才资源、产业集群和政策环境,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同时,与众多优秀的企业和创新团队共同成长,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张克宏表示。

徽牛云现已构建起三重数字生态:“徽牛银数云”监护生物资产、“徽牛合作社”打通产业链、“徽牛码”守护食品安全。其平台已入驻肉牛规模养殖场1488家,覆盖全省肉牛93万头。

“公司将全力打造以安徽省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业务布局。”展望未来,张克宏信心满满。

 

新质生产力的乡野注脚

身处产业转型关键期,农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江淮大地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徽牛云的“云养牛”实践,正是安徽省以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传统农业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用现代科技武装和服务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五化”(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一枚智能耳标让牛跃上“云端”,这不仅是安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证,更深刻昭示着中国农业向高质效发展的范式跃迁:用工业的标准化思维精耕细作,以互联网的协同逻辑重构产业链,让每一寸土地、每一头牲畜都成为新质生产力在广袤乡野写下的鲜活注脚。

 

摘自《合肥日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