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珍藏的三本书
张志云
1965年6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医疗卫生事业为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们服务,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一无医二无药的实际问题,于是,广大农村生产大队纷纷建立大队卫生室,当年培养的赤脚医生至今还为社区公益事业服务。恰逢“六二六”发表60周年,不由得想到我珍藏的三本书:《赤脚医生手册》《上海常用中草药》《中草药制剂方法》。
《中草药制剂方法》是一本由松江县泗联中心卫生院与松江县泗联公社张泾大队联合编著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事实上,《上海常用中草药》和《中草药制剂方法》的编辑与出版,都与我父亲有关联。
据《泗泾镇志》第584页记载,1969年3月,泗联公社革命委员会张泾大队(今属洞泾镇),建立全公社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站,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推动下,是年各生产队相继建立合作医疗站(后称卫生室),对农村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预防和检查治疗。
《洞泾镇志》第46页的记载,与《泗泾镇志》中所录的一样,说张泾大队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站建立后,先是熬制中草药,然后逐步创办了张泾药厂,与生产“谷维素”中西药并举发展,还给上海日化三厂生产加工日用化妆品产品,是当时响当当的队办企业。
当年的张泾大队卫生室,地点是西谭村一幢比较完整的民屋。我父亲怎么会参加创办大队卫生室呢?
父亲在1962年携全家下放到农村,由于能写会画,大队部就安排他与泗泾医院中医沈六勤(《泗泾镇志》第792页有其简历),一边为贫下中农开展预防治病,一边研发中草药制剂,有时在三夏三抢大忙时节中,专门配决明子、红糖、炒大麦、姜片,煮茶送到田头,我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去卫生院,看见卫生院的室内室外,场地上的角角落落,都摆放着坛坛罐罐和钵碗瓢盆锅子,里面种上各种各样树木草根,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我父亲去挖来移栽的当地中草药物,因为有文化,父亲还研究这些草药的药性功效,尤其像蛇咬、儿童热痱子,益母草膏熬制,脱臼等民间秘方,他都会记录成册备案。
端午节前后,采集益母草和艾蓬草,初看这两类草根茎叶片差不多,很相似,但闻其香味各有不同,功效更不同,益母草专治妇科疾病,而艾蓬草专治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等疾病,由于我父亲和沈六勤医生的专心研究,二人被《上海常用中草药》编辑组选中,在上海商务出版社三个月,专门写松江地区常见的中草药章节,当时也是集全上海比较有名的中医专家编写这套书的,所以这本书对我父亲来说弥足珍贵。
而《中草药制剂方法》是在编写《上海常用中草药》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农村常见的中草药,比较实用而且能找得到的中草药而编写的一本书,我记得(我已经在大队部工作了),那时大队的卫生室已经办得很好了,有了赤脚医生经常巡逻在田间地头,还聘请了二位老药农,专为收集中草药切片晒干与烘烤,我父亲空余时间就到农户的宅前屋后挖掘,卫生室自主研发熬制的“五味子”糖浆,后来专供泗泾医院做药方配备,其疗效受到广大患者好评,从这一点上看,张泾大队卫生室的创办与张泾药厂的发展,有沈六勤和我父亲的功劳!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