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见,未觉书屋
蒋近朱
微信朋友圈突现《再见,仓城!未觉书屋下一站见!》的告示:“岁月流转,书香缱绻,每一次与您在这里的相遇,都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但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怀着沉重而不舍的心情告知您:未觉书屋将营业至2025年5月31日,次日起停止对外开放。”书屋要关?很意外很遗憾,算算还有不足一周时间,得抓紧时间再去看一眼,虽之前去过多次。
最早一次去那里,已是好多年前的事——那时还不是未觉书屋,而是王宅。一位小学、中学都与我同班的女生,中学毕业后业余时间跟王尚德老师学书法,有一次她带我一起去了王老师家。已记不清那时我在农村插队还是已考上了大学,也记不清具体跟王老师夫妇聊了些什么,被岁月模糊了的记忆中,留下最清晰的印象,是那老宅的木楼梯:昏暗的光线,狭窄的楼梯,每踩上去一脚,都小心翼翼……现在回想起来,似乎耳边还响着那木楼梯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一首传唱已久的古老歌谣。
多年以后,我跟王尚德沈元吉夫妇的长子王建老师成了同事,说起他家老宅,他说父母仍住在那里。又过了几年,沈元吉老师辞世,半年后王尚德老先生也随之仙逝,王家老宅空空荡荡……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项目启动,诸多老宅被统管修缮,王宅亦在此列。
2020年夏我再来这里,见王宅门口已大书“艺云阁”三字。修缮一新宽敞明亮的艺云阁,很难让我找回记忆中有着昏暗狭窄木楼梯的老屋影子。之后我约了当年带我去王老师家的同学一起重访,我们一间屋一间屋兜兜转转走走看看,一边回忆谈论着当年来这里的情景。步入后院,我们惊奇不已,老屋后面还藏着这么大一个绿树参天的园子,这可是当年我们没见过的!经过我们身边的一对男女,听见我们的议论便停下脚步,那位先生说这里是他伯伯家,我说我是王建的同事,于是自然攀谈起来。听这位先生说,他是王家三兄弟中老二王子良之孙(王尚德是长房王子彝之子),他小时候也住这里,后来去了青浦,三年没来松江了,今天从青浦过来的……他给我们看手机里存的王氏家谱,还向我们介绍老屋装修时改动的部分,指给我们看楼梯原来的位置走向……这就对了!我上次来时就感觉这楼梯跟我记忆中的对不上号,这天听他这么一说才明白:并非我记忆有问题,而是修缮中有变动。
前年秋天,一位旅居海外的学生回来探亲约我见面,地点定在仓城老街,在那里等候我们的,是他们班当年的语文课代表,她近年来主管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开发建设工作,自然成了这次“仓城老街Citywalk三人行”的最佳向导。悠悠然漫步于仓城老街,走进一幢又一幢久经历史风雨的老宅,就像翻开一页页有着丰富内涵的史书……我们逗留时间最长的王宅,此时已从“艺云阁”变身为“未觉书屋”,由五位志趣相投者共同经营。那天正好五兄弟之一的“云间渔夫”在,我学生就让他带我们参观并一路介绍。五间屋子,五兄弟每人一间陈列展示自己的收藏爱好,书籍、书法笔墨、相机、连环画……每一间都个性鲜明颇具特色。“云间渔夫”蒋先生告诉我们,“未觉书屋”只是五兄弟的业余爱好属副业,他们各自都另有主业,他自己是做广告公司的。真有意思,能把业余爱好“玩”到这份上,也是绝了!
去年夏天那个炎热的下午,也是学生约请,微信上只说喝茶聊天来车接我,没说去哪。到了地方一看,未觉书屋啊?我喜欢!我们在五间小屋中选一间坐下,咖啡、蛋糕加上说不尽聊不完的“闲话”,不知不觉三个半小时,直到服务员来提醒五点半要关门,我们还意犹未尽。这酷暑午后的无主题茶话会,我的学生朋友给定名为“滚烫的约会”,这份“滚烫”,余温久久,令人难忘。我的学生朋友得知未觉书屋将告别仓城的消息,不禁感叹:“未觉,留下过我们在骄阳似火的一整个下午的美好‘味觉’。真的非常非常遗憾。”
未觉书屋告别仓城倒计时三天,我特意又去了一次。拍下几个安静独坐专注阅读的年轻人身影,拍下后院小帐篷里青年男女促膝交谈的情景,拍下墙上那幅引人注目的五兄弟合影……晚上准备选照片发朋友圈,却见我的学生朋友已先我一步,在朋友圈发图感慨——今天下午,她和我一样也怀着惜别之情,再次去了书屋,毕竟她在仓城工作多年,感情更深。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