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07月04日

让国粹京剧“飞”得更远

——访《大唐贵妃》编剧翁思再

马信芳

 

翁思再,京剧《大唐贵妃》编剧、前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近日我收到了他作为访问学者发自美国的视频。他撰写的《One Way Train Ticket》(单程车票)入选纽约大学主编的《The Literacy Review》(文学评论)第三期。在日前举行的首发式上,他应邀在纽约大学发表演讲,受到该校师生和纽约市图书馆系统200余位听众的热烈欢迎。

思再告诉我,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京剧院联合出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摄制的京剧电影《大唐贵妃》已经杀青,正在加紧后期制作。

两大消息,让这篇远隔大洋的采访终于完成。

一个传诵千年的爱情传奇,用京剧的语言演绎得如此精湛、出色的《大唐贵妃》诞生于20多年前。当年问世的盛景犹在眼前。记得思再曾告诉我:“搞《大唐贵妃》这个项目是梅葆玖先生最早提出来的。”

那是2000年,在上海一次名家演唱会后,梅葆玖对当时的有关市领导说,梅兰芳的《太真外传》唱腔非常好,却由于剧本和舞美等原因未能完整流传。希望上海能够帮他圆这个梦。他建议道,能否尝试“京海结合”?同时提出了八字创作原则,“旧中出新,新而有根”。

打造《大唐贵妃》的任务由此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有识之士的提议下,文汇新民集团的领导把剧本创作的任务交给了时为《新民晚报》高级记者翁思再。

梅兰芳的《太真外传》,白居易的《长恨歌》,洪升的《长生殿》以及其他一些与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相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为撰写《大唐贵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大唐贵妃》的剧本初稿出来后,在杭州西湖边举行了讨论会。梅葆玖逐字逐句地推敲唱词和台词。对于那些置换了旧词而仍用老腔的部分,他反复哼唱,协调平仄,并提出修改意见。

此剧在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首次亮相演出,曾以上千元的票价和超高的票房纪录轰动一时。而在北京演出时最高票价达到了1800元,不仅创造了保利剧院演出票价之最,也创下了京剧演出的票价之最。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天生丽质难自弃,长恨一曲千古谜,长恨一曲千古思。”

作为《大唐贵妃》的主题歌《梨花颂》,“无一笔无来历”,句句是京剧,而且是梅派。这曲“戏歌”感染力太强了。后来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时,就选择了她“出使”欧洲。在德国汉堡交响乐队的伴奏下,由史依弘演唱的《梨花颂》,折服了西方音乐界人士。

2014年,梅葆玖先生来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带领众弟子唱响《梨花颂》。2015年,先后去了俄罗斯和日本,在这些活动中都唱了《梨花颂》。梅葆玖先生生前对于《大唐贵妃》有两个愿望,一是由它代表梅兰芳的艺术体系光鲜地走向世界舞台,二是能够让各地的梅派传人学演、普及。

其实梅派本身一直是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梅兰芳精辟地把自己的艺术原则,归纳为5个字:移步不换形。这就把写意戏剧观同现代舞美统一起来。所以翁思再说,在当代新的物质条件下,京剧不能自我封闭,而应放开眼光看世界,运用好的手段,让青年人通过一种易于接受的形式,来接近京剧。

一部采用8K拍摄制作,AI元素与京剧结合的京剧电影《大唐贵妃》就将问世。作为《大唐贵妃》的编剧,听到新时代的浪潮,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自是高兴无边。

李杨的爱情之火花当年感动了白居易,才有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佳句。据报道,影片中的AI模拟场景,“为呼应‘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爱情誓言,你能看到‘比翼鸟’展翅的画面,鸟在空中盘旋,带起的风吹过角色的脸”。

“华清池赐浴”那场戏,在舞台上表现这一幕,通常就是放一点干冰来营造水雾弥漫的氛围感,但电影拍摄时整个场景挂起帐幔,而AI后期制作会让水雾效果更梦幻。这在舞台上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翁思再认为,这不仅仅是一部地区性的作品,它将向全国乃至全球推广京剧文化。诚如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所说,此次京剧电影的制作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承,更是一次文化复兴的尝试,京剧将在现代技术的助力下更好地走出国门,迎接世界的目光。定会“源于舞台,高于舞台”,让国粹京剧“飞”得更远、传播更广。

已经退休的翁思再近年来仍在为国粹京剧做大量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已出版的书籍有《京剧丛谈百年录》《余叔岩研究》《余叔岩传》《非常梅兰芳》《翁思再评说谭鑫培》等。在美国讲学期间,他又为此作深入的调查。现状告诉他,一是要精通英语,二是要熟悉京剧。具有这两方面的才能,才能让京剧走向世界。目前他正在努力学习英语,让全人类热爱中国京剧而贡献他的余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