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刊亭情结
徐成龙
我对报刊亭的喜爱,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考入了师范学校,从农村进入城市,也见识了报刊亭的风采。
报刊亭其貌不扬,一间矮小狭窄的房子,木结构,开着一个窗口。窗口内外,搭了两个铁皮架子,外面有雨棚,可以遮风挡雨。报刊亭的主人很聪明,想方设法扩展空间,在房子外面拉了几根铁丝,用来悬挂报纸或杂志。
早晨的阳光染红了东方的天空,报刊亭的主人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把一张张报纸、一本本杂志井然有序地摆放在架子上,将报刊亭装点得颇为雅致。杂志的封面色彩斑斓,设计新颖,既有美女人物,也有自然风光,漂亮的画面与精致的文字相映成趣,十分吸引人,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时代画卷。
别看报刊亭不起眼,里里外外摆满了流行的报纸和杂志,这些都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者文摘》的深邃,《知音》的温情,《今古传奇》的奇妙,《大众电影》的谐趣,《青年一代》的活力,《教师博览》的丰厚,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那年代,学风很浓,我也不例外,喜欢看报刊,经常光顾报刊亭,购买诸如《故事会》《青年一代》《报刊文摘》等报刊,体验不一样的文字魅力,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学校周边的报刊亭,一到放学时间,就围满了人,大家争相购买,一睹为快,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周末时光,报刊亭是我必到之处。每次我都会买些心仪的报刊,带回去细细阅读。看得多了,就有了写作的欲望。那段时间,我开始尝试写小说、写散文。心血来潮时,就给杂志社投稿。尽管每次收到的都是退稿信,但我不气馁,乐此不疲地看书、写作,日子过得很充实,有滋有味。
走上工作岗位后,每天上下班的途中,我都要经过一个报刊亭。经营报刊亭的是一位老伯,很憨厚、很慈祥。当时我痴迷于小小说的创作,经常向老伯购买小小说之类的刊物。渐渐的,老伯跟我熟悉了,总会主动向我推荐刊物。
一次,我的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却迟迟没有收到样刊。我对老伯说:“一旦进了这本杂志,你一定要给我留住。我愿意以双倍的价格购买。”老伯点点头,答应了。果然,没过几天,老伯就给我送来了日思夜想的杂志,实现了我的愿望。我给他双倍的钱时,他婉言谢绝了,并向我表示祝贺。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及平板等电子产品已经普及,购买报刊的读者渐渐少了,报刊亭里的报刊也减少了。报刊亭里面,以前陈列杂志的地方被“中华”“红塔山”“云烟”“利群”等香烟代替,甚至有的报刊亭已改作他用,有的已闲置。
那个我经常光顾的报刊亭,变得冷清落寞,风光不再。老伯的身影,也没有像先前那样忙碌而充满活力,而是一脸愁绪,茫然若失。
有一天,当我再次路过那个熟悉的街角时,发现报刊亭已空空如也,东倒西歪,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温暖与亲切。
街上的报刊亭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它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如同璀璨夺目的星辰,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一道抹不去的风景线。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