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家土灶
成 健
四五十年前的乡村人家,煮饭烧菜都用柴火土灶。十几平方米的锅屋,一座大灶要占去四分之一左右。
土灶的构成大致分为灶台和灶下。灶下也叫“锅门口”,是燃烧柴草的地方。柴草包括稻草麦秸棉花秆、枯枝落叶废木材之类,这些都是塞进灶膛里燃烧的。灶膛又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面烧火,下面出灰,中间有炉篦隔开。炉篦由若干铁条平行铺设而成,铁条间距颇有讲究,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柴草烧成灰烬后自然落到下层,累积成堆后,便掏出倒掉。灶下的配备,还有一张小凳子,以及火柴、火钳、火叉、掏灰耙等器物。
按照常规,灶台的一侧依墙而砌,正面、背面都要留下空间。以一个成人作比照,灶台高度一般在半腰以上,长度则超过一庹。普通人家是两眼灶,即两个灶膛。上面坐两口铁锅,一个煮饭,一个烧菜。里边的锅通常煮饭,外边的烧菜。煮饭的锅要大一些,烧菜的略小。铁锅大小有几种型号,直径分别为一尺七寸、一尺五寸、一尺三寸等,俗称尺七锅、尺五锅、尺三锅。各家各户用多大的锅,基本上视其人口多少而定。
在两口铁锅中间,大多数人家还会安装一个汤罐。汤罐可不是用于炖鸡汤肉汤的。它是一只圆筒形铁罐,口径约二十公分,深度约三十公分,上面加个木盖。汤罐并不与灶膛直接相通,而是借助灶体的热量加温,虽难达到滚沸状态,却也炙手可热。寒冬腊月,汤罐里的热水可用来洗脸刷牙、洗锅刷盆。这也是祖先节约能源的一个小智慧、小创造。
灶台上面是烟道,烟道在屋里的部分是一个长长方方的柱子。灶台和灶下之间或有一面砖墙隔开,烟道便成了隔墙的一部分。隔墙上往往开一个书本大小的方洞,以便灶上灶下说话交流;还要留下一些空当,用于摆放油盐酱醋。再往上,出了屋顶,便是烟囱了。一天三顿,炊烟在灶膛里生成,通过烟道、烟囱,袅袅上升,最后消散在无边无际的苍穹。
土灶最初应当是土坯垒成,秦汉时期制砖技术已经成熟,自然就改用砖头来砌了,但仍叫土灶。其实砖头本来也是土坯烧成的,而且偌大的灶体,砖头只是砌个框架,内部还需用土填实,如此说来,称之“土灶”并无毛病。
农村盖房子,大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砌灶似乎简单,千家万户的灶台看上去也大同小异,但这绝对是一项相当专业的技术,必须找经验丰富的瓦匠来亲手操刀。合格的土灶,外观端正自不必说;关键在于排烟是否顺畅。烟出不去,甚至倒烟,必然导致屋里浓烟弥漫,呛鼻熏眼。倘若是结构性缺陷,那灶台肯定要推倒重来。此外,灶膛设计要利于聚火,最大限度发挥热能,也就是说不费柴草、又快又好。
早些时候,土灶的台面是用水泥砂浆刮得平滑如镜,手艺高超的瓦匠,肯定不会让灶台轻易裂缝的。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整个大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都贴上了雪白的瓷砖,又好看又干净又耐用。时代潮流带来千变万化,而一些传统习俗却依然保留了下来。不少人家灶台上方,一年到头贴着一张灶王爷的神像,上面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祝词。灶王爷是负责监察每家每户道德品行的,这户人家天天吃啥他也清清楚楚。小孩吃饭时不小心,米粒掉到地上,必须马上捡起来,因为老人们经常教导:浪费粮食会受到灶王爷惩罚的。
土灶的强大火力和保温功能,保证了灶上煮出的米饭特别香软蓬松,而且还能炕出金黄焦香的锅巴。炖肉炒菜也是如此,煤气灶、电磁炉就是烧不出土灶那样醇厚的味道来。如今许多挂着“农家乐”字号的饭店,都将柴火土灶作为一大亮点来招徕食客,确实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离开故乡四十年了,每当我想起那遥远的乡村和农家的烟火,总是心潮翻滚,眼前会浮现一座朴实的大灶,昏黄的光线中,灶前人影绰绰,屋里热气腾腾。平淡的岁月仿佛一支慢歌,悠扬而轻柔,让我躁动的思绪一点一点地沉静下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