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03月07日

《平复帖》考释

费水弟

 

《平复帖》是西晋华亭人陆机留下的一幅墨迹,有“法帖之祖”“墨皇”之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松江人民的骄傲。

《平复帖》诞生的背景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西晋时期书法正处在章草和今草的转换时期,陆机《平复帖》可贵之处就在于笔锋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另一个是《平复帖》写就在牙色麻纸上。中国纸的发展从麻纸、皮纸、竹纸到草纸,一直到西汉才成型。从竹简到麻纸是一个飞跃,但麻纸怕高温、潮湿、摩擦的缺点也让作品不易保存。因此,《平复帖》保存到现在已是一个奇迹,但也存在笔迹斑驳模糊甚至笔画残缺等现象,导致后人难以识读。

第一次对《平复帖》进行通释的是已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这也是至今最为权威的一个《平复帖》通释版本(以下简称“启功版”)。

然而,对启功版的释文,近年来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就是启功先生本人,对当时的释文也认为“某些字存在两种以上释读的可能”“其中可商之字,尚约三分之一”。而后来所出现的种种新的版本,也疑点重重,不能让人信服。

作为陆机的故里,我们松江也有这个责任来参与这一课题的研究和讨论,拿出一份属于松江版的《平复帖》释文。这是作为陆机故里应有的担当。本文作为一个尝试,提出自己一点肤浅的看法,以引起更多的人士关注这一课题。

一、关于字体

《平复帖》是一幅草书法帖。它是一种从章草演变发展到今草之间的过渡性草书。由于这种书体存世时间短,存世作品也极为稀少,在书法史和书法理论上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名称。少数论著中将其称之为“草稿”,但由于这一概括不够精准,而未能成为一个通用“术语”。根据这一字体在草书发展演变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我以为,将其命名为“兼草”则更为妥帖。兼草,即间于章草与今草之间,兼有章草与今草两种特征的草书。如此,对于我们书法的研究和草书演变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概念和传承。

当然,这是一个书法理论所要研究的课题。本义提出这一建议,一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平复帖》的考释,不要过于夸大它的“奇古”,从而脱离文字的本身而随意释读。兼草,虽然有别于章草和今草,但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对“波磔笔法”处理上的差异,而就字形结构而言,它并未脱离章草和今草字形结构的基本规律。因此,对《平复帖》的释读,并不是无章可循,而是要充分利用经典法帖,譬如皇象的《急就章》、王羲之的《十七帖》等,做到有据可依,依据而论。

二、关于句读和字数

句读,既是释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合理准确的句读可以为释读文字提供有力的依据。

对《平复帖》进行句读,首先要了解陆机的行文风格。史称:“陆机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据此,我反复对《平复帖》进行品读,发现这一特点在这篇尺牍中也十分明显。通篇文章,以“四字句”为主要句式,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通过句读,引发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帖文的字数。《平复帖》现在所能看到的字数为84个。基于第六、第七行末留有空白,启功先生当时也作“缺字”处理。现在来看,启功先生的判断是合理的。《平复帖》的底稿应当为86个字。因此,本文按照86字进行断句,并以此编注全篇文字的顺序。两个缺字分别编注为第63字、第73字。

三、考释

对《平复帖》进行考释,应当遵循“重字理,通文理”的原则。

所谓重字理,就是释文要基本符合该字在当时的书写标准。前面说过,兼草并非无章可循,它的字形结构在总体上是与章草和今草相一致的。除了部分文字严重残缺外,都能看到其笔迹的走势和结构的基本形态。通过比对,我认为下列文字可以进一步商榷。

第21字,当为“年”字;第22字,当为“既”字;第23字,当为“至”字;第42字,当为“覩(睹)”字;第70字,当为“念”字;第76字,当为“闵”字。

所谓通文理,就是所释之文放在整个句子中能够前后呼应,符合文从字顺的要求。由于草书存在着“异字同形”的现象,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文字,在草书中会出现相同或相近的字形结构。如:足与之;甚与前;执与轨等。这时,我们就要按照“通文理”的原则来进行甄别和选取。在对帖文经过句读后,我认为下列文字可以进一步商榷。

第29字,如果放在句中,可能为“前”字,如果放在句首,当为“甚”字;第38字,如果放在句首,当为“主”字,如果放在句末,当为“至”字;第65字,如果放在句末,当为“之”字,如果放在句首,当为“足”字;第68字,如果放在句首,可能为“执(势)”字,如果放在句末,当为“轨”字;第77字,如果第76字为“闵”字,此字当为“鸿”字;第73字,为缺字。按照文理,拟用“可”字。

现唯存疑者为第64字。当年启功先生第一次释为“量”字,后又改为“爱”字。郑春松先生释为“黔”字;张忠田先生释为“梦”字;俞丰先生释为“赏”字。但皆不可证。现暂且定为“梦”字。

第63字,为缺字。如第64字为“梦”字,此字拟可定为“如”字。

四、释文和译文

通过以上的考释,《平复帖》释文如下:彦先羸瘵①,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年既至男,幸②为复失,甚忧耳。

吴子杨③,往初来至,吾不能覩(睹)。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如梦,足迈前轨,所念有宜。可称之。

闵鸿④、荣⑤,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注:

①羸。瘦弱;瘵。病也。②幸。希望。③吴子杨。应指吴会稽郡杨方。杨方,初为会稽郡衙侍从,后经贺循举荐任晋朝丞相王导佐臣。因辈分之差而称“吴子杨”。④闵鸿。吴广陵人。初仕东吴尚书。吴亡入晋,与薛兼、纪瞻、顾荣、贺循号为“五俊”。⑤荣。应指顾荣。顾荣,吴郡吴县人,东吴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时称“洛阳三俊”。

译文

彦先体弱多病,恐怕难以康复。当初病情初发,想不到发展到如此程度。但能维持到现在,也值得庆幸。现在到了成年,希望能够好转,真的很担忧啊。

吴子杨方,往日初来我这儿,但我没能见到。这次临去西域时再来,我看他仪表堂堂,举止有度,体貌俊美。而且思想见识开阔,走在了时代潮流的前沿。想法也与时代发展相适宜,值得称赞。

至于闵鸿、顾荣两人,因寇乱的原因,没有他们的消息。

附:启功《平复帖》释文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

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囗爱之迈前,执所恒有,宜囗称之。

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