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8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人文松江
2024年08月15日

讲好松江故事才能讲好上海故事、江南故事甚至中国故事

——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兆元

□ 记者 贾丽

 

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兆元等五名作者联合创作的《江南文化叙事——松江故事整理研究》一书日前出版,在松江乃至上海民俗学界引起了不小震动。关于松江的民间故事,近年来各种版本的著作出得不少,为何唯独这一本在业界广受关注?松江区文联副主席陆春彪日前道出了缘由:“这本书是以叙事的方式讲故事,力求打通民间故事与历史故事,真实故事与幻想故事,传统故事与现实故事,是带着强烈的地方精神、地方物质来考察地方故事的。”

近日,田兆元教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并讲述了华师大几位作者与松江文联合作,耗时三年研究、梳理松江文化的初衷:希望以此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松江地区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助力。

 

厘清厚家底,靠“上海之根”坚定文化自信

松江是上海的区级行政单位,因此很多人觉得研究松江文化不过是在研究地方文化。田兆元强调,历史上是“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松江府设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在元代,松江可是江南一带的富庶之地,尤其是棉纺织业,更是全国的中心。在明、清时期,松江府是上海地区的最高管理机构。直到民国时,才废除松江府,解放后同,松江设县,隶属上海市,1998年,松江撤县设区。因此可以说上海的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松江文化,松江是名副其实的“上海之根”。

为此,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松江府产生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它们都是文学的瑰宝,以口头传播的形式,将历史、传说、神话、寓言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故事传承了松江府人民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是他们对生活、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表达。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这一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形态,从而坚定文化自信。”田兆元说。

 

建立名人苑,让本土历史人物鲜活起来

在松江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尤以孟姜女、云间二陆和乾隆皇帝下江南等故事题材为江南故事的典型代表。“但尴尬的是,很多松江本地人也不知道孟姜女是松江人。”田兆元表示。

孟姜女是华亭人,闺名孟素珍。现在大仓桥附近有个孟姜女祠亭,相传她就是从这里踏上寻夫之路的。此外仓桥关帝庙背后有一块“驱蚊石”,相传因孟姜女在此休息而附近再无蚊虫,新桥镇沙港的来历也与孟姜女有关。因此孟姜女源自松江自古以来是一种认同度较高的说法。

“去年秋天,我们和松江文联一起去秦皇岛参加第十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的时候,去参观了那里的孟姜女庙,里面也清晰地记载了孟姜女是江南松江府华亭人。”田兆元讲道,“那座庙宇规模非常大,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文旅景点。而我们这方面的传播还是空白。”为此,田兆元建议尽快建立一座名人苑,用雕塑、展板、现代科技等手段,以景观的方式把松江的名人故事讲述出来,再造一部全面反映松江故事的邦彦石刻,先让更多的人了解松江历史上的文化名人。

一同设立在名人苑里的,还应该有城隍老爷李待问、二十四孝故事“怀橘遗亲”的主角陆绩、“板要晓得”俗语的来源者吕洞宾与何仙姑等,这些人物无比重要但宣传远远不够。前不久田兆元在云南考察,发现乡村旅游景点,都有陆绩怀橘故事的图像,是珍贵的文化教育资源和旅游资源。

 

“瑰宝”进校本,让松江民间故事传播开来

涵育文化自信,当从娃娃抓起。如何让松江丰厚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它们编进校本课中,让学生们从小就开始熟知。

当清军南下攻打松江时,英雄少年夏完淳15岁就随父亲夏允彝投身到松江城的保卫战中,17岁英勇就义。年幼的陆绩得到好吃的橘子却舍不得吃,一定要留给母亲尝尝。这些正能量的鲜活的故事都应该让小朋友们熟记于心。

而对于孟姜女等松江人物的传播,松江应该和在推广方面已经取得影响力的秦皇岛等地多进行学术交流,借力传播地域文化。

在本书余论中,田兆元呼吁将松江故事申报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甚至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名录加以保护,在他看来,讲好松江故事才能弘扬与传播上海故事、江南故事与中国故事。“松江府城是海派文化的源泉,江南文化的载体。松江故事是府城文化的灵魂,也是府城文化的符号。以松江故事擦亮江南都会、‘上海之根’的府城文化品牌,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上海之根的意义,要靠松江故事来承载。”田兆元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