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开清代名臣张照的面纱
常去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人可能会留意到,在玉树路与中山西路交叉口向东不足百米处的路南又挂出一个新牌匾——张照艺术馆。那么,张照是谁?
穿过一进院往里走,硕大的仿古墙壁上,洋洋洒洒书了一遍《天马赋》。字虽是艺术复刻,但驰不失范、神采超逸,再看落款:张照敬书。原来,他是一位书法家。
走进展厅,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或悬于壁上,或陈于台下。“张照可不仅仅是一位书法家,他身居高位,还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戏曲家、诗人、鉴赏家、法学家……和董其昌、赵孟頫并称为‘松江三文敏’。”艺术馆负责人李伟峰娓娓道来,张照的故事由此展开。
天资聪颖,能诗善画精音律
张照(1691—1745)是华亭人(现上海松江),家住秀野桥西。张照自幼聪颖过人,原名张默,5岁时在一次家宴上,偶然听到一位客人谈论名字的讲究,便联想到自己的名字,拆开来就是“黑”“犬”二字,意为“沉默的黑狗”,他觉得这样的名字将来必遭人耻笑,于是缠着父亲改名,这才有了后来的“张照”。
少年时的张照,妥妥地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八九岁已经能临诸家碑帖,12岁熟读经书,13岁中举人,16岁入国子监读书,19岁便考中三甲二十名进士。
超强的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考试上,张照在其他各个领域皆是事半功倍,成绩斐然。他书法造诣极高,是“馆阁体”的领军人物却又不囿于“馆阁体”,乾隆皇帝曾写诗赞他“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曦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他精通音律,最为人乐道的是他的代表作《劝善金科》十本,相传是连续剧的鼻祖;他一生写诗题跋无数,所写诗词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曾被乾隆皇帝列为“五词臣”之一;他还是名副其实的法学家,在刑部尚书任上参与制定了《大清会典》。
仕途开挂,历事三朝官一品
康熙五十四年(1715),25岁的张照入直南书房,其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身边为官三十年。
雍正初年,张照被提拔为侍讲学士,又由刑部侍郎升至左都御史,42岁就升至刑部尚书,从一品,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仕途可谓一路开挂。
若说仕途中唯一的波折,便是在雍正十三年,贵州土民叛乱时,张照被任命为抚定苗疆大臣,其间他书面指使官员上疏弹劾鄂尔泰。但雍正驾崩后,乾隆继位,鄂尔泰没降反升,出任总理事务大臣兼军机大臣。大权在握后,鄂尔泰自然不会放过张照,以贪污饷银的罪名将张照弹劾入狱。
还好罪名不实,乾隆皇帝顾惜张照的才华,不到一年就赦免了张照,仍命他在武英殿修书处行走。乾隆六年,张照恢复了刑部尚书官职,兼领乐部。
命运多舛,壮年辞世妻早亡
少年英才,自然是朝中名门青睐的女婿人选。康熙五十年,21岁的张照娶了名臣高士奇的孙女高祥为妻。高祥的嫁妆中有诸多名家真迹,这让张照如获至宝。夫妻二人婚后多论诗赏画。在《张照行略》中有记:“先大夫馆课余闲,摩沙画卷以翰墨为娱,每书一跋,夫人印识之,先大夫晚年题跋中追忆,犹泫然也。”由此可见,夫妻二人感情之深。但高祥在与张照结婚四年后便因病去世,年仅24岁。
27岁时,张照娶继妻马氏,然而马氏也命不长久,婚后没几年同样因病去世。
连亡二妻,到娶第三任妻子沈兰时,张照已经34岁。沈兰是顺治年间的礼部右侍郎沈荃的孙女,沈荃善书法,工诗文,康熙帝常与之谈论古今,在沈兰的嫁妆中就有不少沈荃的作品,这对张照的书法影响至深。
沈兰是陪伴张照最久的一任妻子,生有一子二女,但仍没有陪张照走到最后,于1742年春去世。
三年后,1745年正月十九日,张照在为父奔丧途中病逝,乾隆皇帝追封其为太子太保。但张氏族人中一直流传着张照是被鄂尔泰派出的刺客所杀一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