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带桥
杭 生
50年前我读中学时,收集到一套1962年发行的特种邮票《中国古代建筑——桥》,其中有一枚是“苏州宝带桥”。画面上是长长的桥身,石拱桥洞相连,且当中有几个桥洞比两边的高出了些许,看上去壮观秀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苏州离我居住地并不远,也就80公里的路程,感觉自己会有机会去目睹其芳容的。没想到,这“机会”一等就是50年!
50年来,苏州不知去过了有多少回,可就是没去看过宝带桥。近十多年来,我因兴趣使然,关注起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及太湖的泄洪通道,曾特地去看了位于苏州吴江区松陵镇的垂虹桥遗址,故想去目睹这宝带桥风姿的念想就更强烈了。今年七月,得知那里已建起了宝带桥·澹台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了景区。
八月的一天,我按导航的提示,行驶在苏州的石湖东路上,导航却说“目的地已到,本次导航结束”。在石湖东路大桥上我下意识地向右一暼,只见河面远处西侧隐约有一长条的桥,估计这就是宝带桥了,我便朝着这个方向驶去。停车场在宝田路的尽头,离宝带桥还有点距离,沿着澹台湖公园南侧走,穿过仲舒广场,才到达京杭运河边宝带桥的南端。
在运河边,只见对岸竖着一块航道指示牌,上面标注着:向左转:无锡33千米,向右转:上海30千米,向前:苏州城区2千米。实地观察,我才明白,这里是京杭运河苏州城南段,是运河上的十字口。宝带桥位于运河西侧玳玳河口,与运河平行而筑。
宝带桥南堍的一堵墙上,再现了运河历史文化,有宝带桥的历史沿革、概况、碑亭、桥栏等介绍,展示了清代后宝带桥的照片和图画;影壁墙上有唐代御史王仲舒的介绍,因他捐出自己的玉带筹资建桥而使这桥得“宝带”之名;一块黄石上刻有清乾隆帝的题诗;还有“国保”单位和世界遗产石刻纪念碑等。这些史料,让我目不暇接,兴奋不已。
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二年至十四年(817—819),千百年来曾多次重修,才得以保存下来。桥全长317米,桥宽4.1米,有拱形桥洞53个,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也是我国当今桥身最长、桥洞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
走完引桥,有一对青石狮立于左右,过了这里算是踏上了宝带桥了。全桥用青石夹花岗石筑成,桥面石块铺得很平坦,以利于漕运纤夫行走。桥为联拱薄墩,桥墩直径仅60厘米,以减轻水流的冲击。桥的两边水中还矗立着几座石塔,说此处是桥的“刚性墩”和“柔性墩”相结合之处,很有特色。全桥秀美轻巧,充分体现了唐代工匠的杰出才智。到了桥的后段,桥面上有十多级台阶,当中有一块正方形石板上雕刻着水波花纹,这是桥的最高处。此处的三孔矢高有7.5米,便于行船,两边的桥洞则是为了泄洪。
在桥的北堍,还留有宋代石狮、石塔、碑亭遗物等。在观景台驻足观望,能感受到这座桥千百年来的沧桑岁月。此时,我想到了桥景名“宝带串月”,每年中秋赏月之夜,这桥下就会映出53个月影,连接成串,壮观称奇,为吴中名胜之冠。这又成了我新的期盼。
站在此处向东望去,运河对面斜塘口上是一座双层公路大桥,其高大的拱形钢梁托起了整座大桥,十分亮眼。这里,京杭运河众船穿梭,驶向四面八方;古代桥梁与现代桥梁并驾两岸,古今交相辉映;运河文化与吴文化在此交织,奏出了时代的和谐旋律;小岛与河湖连成一片,衬托了澹台湖公园的“十景”,风光优美。
回停车场的途中,有一对老年夫妻问我:“宝带桥怎么走?”我指着远处高大的斜塘大桥说:“就在大桥的前面。”闲聊中,我说自己想看宝带桥已等了50年了,那位老哥听后也激动地说:“我也是呀!”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