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7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人文松江
2022年07月13日

百年江南味 一针一线中

探访上海市松江区顾绣研究所

□记者 周加姚

 

一针针、一线线,千万条彩线的轻盈穿梭,绣出了顾绣的绚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千年历史中走出的顾绣是否依然光彩依旧?日前,记者走进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一探究竟。

 

佳作频出,艺术特色始终如一

顾绣研究所位于松江思鲈园内的遂养堂,是一座整体搬迁的明清老宅。走进顾绣研究所,古色古香的厅堂内放着几架绣绷,绣娘正伏于绷架上全神贯注地刺绣,针线随着巧手抬落在布上穿梭。

“我们现在正在创作的大幅作品有《冬日婴戏图》。”研究所绣娘金芝婷说,和以往的顾绣绣品一样,该作品仍然讲究“画绣合一”,内容来自画作,在色彩上,尤其是颜色渐变处,力求做到如画般流畅。“绣制《冬日婴戏图》时,颜色渐变处,也是绣娘在晕色上最要下苦功夫的地方。”

无论是新老作品,“画绣合一”的艺术特色始终如一。金芝婷介绍,正是凭借精湛的技艺与“画绣合一”的艺术特色,顾绣得以流传至今,且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佳作频出。“近几年的作品,若说最出色的,当数‘郎世宁系列’。”顾绣研究所所长周梅介绍,“郎世宁系列”作品共16幅,每幅历时将近一年才完成。内容选取自清代外国宫廷画师郎世宁的花鸟作品,用顾绣将其进行“再创作”,勾画晕染,浑然一体。“原本顾绣的选材多来自宋元的水墨、花鸟画,而郎世宁的作品不仅是清代宫廷画,更是中西结合。”周梅告诉记者,郎世宁系列作品是顾绣发展至今的一次大胆突破。而此次的新作《冬日婴戏图》,创作人员选用的是“郎世宁系列”的原班人马。

 

后继有人,传统文化光彩依旧

顾绣传承千年,清嘉庆以后,顾绣逐渐衰落。上世纪70年代,为响应“关于发掘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号召,当时的松江县领导召集了散落在民间的绣娘,在松江工艺品厂开设顾绣车间,顾绣技艺得以重拾。2006年,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成立。

非遗的传承需要后继有人。2019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钱月芳与绣娘顾菊菊带着作品参展进博会,将顾绣带入更多人的视野。与此同时,一张张年轻面孔的出现,让传承人倍感欣慰。

“95后”绣娘金芝婷是大家看好的后起之秀。巧手穿针引线,金芝婷正绣着一幅《萱花蜗牛》,有美术功底的她对色彩的把握很到位,布面上色彩效果层次丰富,老师们看了纷纷点头赞许。“我毕业后就来了顾绣研究所,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领悟顾绣的精髓,刺绣也让我修身养性。”金芝婷告诉记者,如今顾绣研究所内还有一位“00后”绣娘小陈。

“顾绣是亦画亦绣的艺术,绣者要有一定的绘画、书画功底和艺术天赋。同时它也是一门慢工细活,新人光基本功就要练三年,十年才能出作品。”钱月芳说,制作完成一幅绣品少则几月、多则数年,创作过程尤其艰辛,可以说极其考验绣者的耐心。“95后”、“00后”的加入让钱月芳感到欣慰。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看见顾绣,加入到顾绣传承的队伍中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