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3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书海撷英
2020年03月20日

区文化馆馆长陆春彪与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会长徐华龙联合主编的《中国筷子文化论集》《筷子文化》等系列书籍近日出版,为读者提供关于筷子文化的解读——

你对筷子文化了解多少?

□记者 牛立超 文 岳诚 摄

  为了倡导文明生活习惯,多地向市民发出了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那么你了解公筷的使用礼仪吗?对筷子文化又知道哪些?

  区文化馆馆长陆春彪同时也是一名筷箸文化研究者,日前他做客上海电视台都市频道《36.7℃》演播厅,解读公筷使用问题。此外,作为人文松江系列丛书,由陆春彪与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会长徐华龙联合主编的《中国筷子文化论集》《筷子文化》少儿版等系列书籍也相继出版。本文整合其中的观点,为读者提供关于筷子文化的解读和研究视角。

  一双筷子纵横历史数千年

  筷子,一日三餐,国人须臾不可或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古代,筷子被称为“箸”,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使用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早期的筷子被称为“梜”,《说文解字》说:“梜,检柙也。从木,夹声。”字形结构从木,表示它的材质多为木制。《礼记·曲礼上》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也就是说,梜这种木制的筷子,只有羹中有菜的时候才用到。在中国先秦的文献中,筷子又被称为“箸”,与“住”谐音,听感上有“停滞不前”的意思,不符合人们祈望兴旺发达的民族心理,故反其意改“住”为“快”,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宋代以后又在“快”字上加个“竹”字头。

  对于筷子的功能,梁实秋在《圆桌与筷子》中写道:“筷子是我们的一大发明。原始人吃东西用手抓,比不会用手抓的禽兽已经进步很多,而两根筷子则等于是手指的伸展,比猿猴使用树枝弄东西又进一步。筷子运用起来可以灵活无比,能夹、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掰、能剥,凡是手指能做的动作,筷子都能。”

  陆春彪解释,“筷子”是一种卫生文明的表现。最早,筷子不仅是为了方便用餐,还因为人们认识到了“病从口入”的事实,所以选择用筷子来代替“直接用手”。

  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在食品的工艺上讲究色、香、味俱全,在餐具的造型、雕饰方面更是追求华丽、精美。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一双本是请客摆大筵席才用的、沉甸甸的、让刘姥姥费足了劲也夹不住一只鸽子蛋的四楞象牙镶金筷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筷子的材质,有以金、银、铜铸造的,有以玉石、珊瑚雕饰的,还有以象牙、犀牛角做成的,不一而足。当然,普通大众使用的多为竹筷、木筷、树脂筷。

  小小餐具负载深厚内涵

  长期以来,筷箸对于人们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餐具”这一领域,而是与中国的饮食制度、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许多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阐释与表达这些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副两支蕴阴阳之道,七情六欲藏长短之间”,两根筷子叫做“一副”,其中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筷子是传统哲学理念阴阳学说的物化。从筷子的外形看,一头方一头圆,方的一头象征着地,圆的一头象征着天,此乃“天圆地方”,一双筷子在手,尽掌天地阴阳。至于“七情六欲藏长短之间”,按照古代人的规矩,筷子标准长度一般是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欲”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该吃的吃,不该吃的不吃。

  筷子还往往被赋予一些隐喻和象征意义,以此表现某种思想感情或者精神境界。例如,清代文人袁牧有筷子诗云: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以筷喻人,意味深长。又如,明代诗人程良规的《咏竹著》诗云:“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诗人用拟人化的笔调,歌颂筷子乐于先尝苦再让他人享用。此外,由于筷子“直(筷身笔直)、齐(两根筷子长短划一)、和(两根筷子必须协同才可使用)”的形象特点,使得人们常常把“筷子”和“正直、和睦”等相联系,历史上就有过“赐箸表直”的典故。唐玄宗曾奖励丞相宋璟一双金筷,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意思是说,我不是赏赐给你金子,而是赐给你一双筷子,为的是表彰你为人办事像那筷子一样耿直刚正。

  筷子的使用礼仪与禁忌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长辈们的告诫,不可以随便敲碗敲筷,不可在用餐结束时把筷子架在空碗上,不可用舌头舔去粘在筷子上的饭菜,不可手拿筷子在菜盘中不停地翻扒,不可拿筷子当牙签剔牙等等,这些告诫可以统统称为“筷子禁忌”,也是筷子使用的习俗。

  例如,开席前筷子应摆放在碗碟的右侧,不能一边一只分开放,以体现筷子本身“合作”“共事”的内涵;每双筷子要紧贴并排,以示“齐头并进”之意;开席时,习俗上须待席主先举筷,环视众人,并用筷子画一圈,示意众宾用餐,此时席上众宾客方可持筷进食,此谓之“举筷”邀众,“动筷”附和;在饭桌上互相交谈时,将原本是夹菜的筷子对着别人指指点点,此谓之“点筷”,属于禁忌的行为;席间餐饮,欲一时要使用汤匙,切忌随手将筷箸竖插于饭碗中,此谓之“竖筷”;席间筷子不小心掉落,习俗上不能说“筷落地”,因其谐音“快落第”,有碍科举功名,而要告之“筷及地”,以谐音“快及第”,讨个好彩头。

  为何中国民间会产生这么多的筷子礼仪?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筷子的敬畏和尊重。吃饭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必须毕恭毕敬、谨慎小心。如何吃饭、如何用筷,往往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甚至生死联系在一起,敬畏筷箸、尊重筷箸就成了中国民众的一种必然的文化选择。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