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多少松江民俗在传承
——访《上海松江民俗地图》作者欧粤
□见习记者 张立
谈起松江民俗,你知道多少?除夕之夜的围炉守岁,元宵佳节的听戏观灯……除了传统节日固有的欢庆仪式外,在松江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更多民俗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我们渐行渐远。
近日,原松江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审欧粤的新作《上海松江民俗地图》面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松江风俗民情在一年四季中进行着交替变化的场景一一展现在大家眼前。
用脚步走出的47个民俗
松江民俗到底指什么?如果你打开《上海松江民俗地图》,或许会在其中寻找到答案。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欧粤花了几十年的心血才找到了这一答案。
据欧粤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末,松江的农村正在经历着新旧风俗的变化,“我有幸经历这新旧变化,面对即将消失的旧习俗,出于兴趣,我将它们都做了简单的记录”。
欧粤记得,松江的民居大多依河而建,青瓦白墙间,自成单元。但品官第宅和平民住宅却有着明显的差别,“品官第宅讲究气派,画梁雕栋,外部用高墙围筑,内部由众多纵轴组成”。相比之下,平民住宅的构造简洁明快但又不失美观,“而且房屋与房屋的夹缝之间总有宽一二米的小弄堂,朴实无华又不失实用”。他还记得,以前造房子还要讲风水,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形,还要选择黄道吉日破土。只是后来,农民用祭祖、祭祀土地神的仪式代替了传统的造房仪式。
但是,简单的记录并不能满足欧粤对于松江民俗的好奇,除了查看更多古籍的记录之外,“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开始比较系统地对松江的民俗进行走访”。欧粤说道,他知道了新春伊始松江乡间曾有龙灯队、马灯队到各地表演,也知道了部分村庄的村民会自发舞动草龙求雨。但他却不知,对民俗的走访,这一走竟走了几十年。
在《上海松江民俗地图》中,一共记录了47个民俗项目,如果你打开这本书,便会明白,松江的民俗是在春夏秋冬更迭中,松江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松江的风俗民情在过去的数十个四季中进行着交替变化,我也有幸在过去的走访中感受到春的盎然、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深沉。”欧粤说道。
不同的民俗却有相同的起源
在几十年的走访中,欧粤发现,虽然松江各地有着各式各样不同的民俗,但所有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起源——稻作文化。
松江人会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盼望全年风调雨顺;在夏天祈求无病无灾;在秋天与亲友共同庆祝丰收;在冬天除旧迎新,希望明年有更好的收成。
新春伊始,农家在田头竖竹挂灯,称“望田灯”,预兆五谷丰登;农民吃“撑腰糕”,称吃了这种糕插秧割稻腰不痛;农村人做超大的“稻棵圆团”,以为越大稻苗收成越好……
在《上海松江民俗地图》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无论是春播夏耘时祈求丰收的仪式,还是秋收冬藏时希冀安康的习俗,松江的传统节日几乎都围绕着水稻生产展开。”
欧粤告诉记者,松江的民俗文化就是稻作文化的延伸,因为水稻生产在工业化之前是松江地区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早从宋代起,松江的水稻栽培技术、单位面积产量都名列前茅。在工业化之前,水稻生产是松江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也因此,水稻生产造就了种种以它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和生活习俗。
不论形式、内容如何变化,松江的民俗,都是以水稻生产为基础而生发。只是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松江人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建立在水稻生产基础上的许多风俗习惯在逐渐消失。
如何保护好民俗文化营造的精神家园?如今,面对松江民俗正被不断遗忘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市民呼吁要有效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
欧粤表示,松江的民俗文化是属于草根阶层的传统文化,曾经是大多数人的精神家园,“民俗文化代表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一种野蛮、迷信更不是一种落后,传统文化中含有的美好是难能可贵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稻作文化已进入一个低迷期,传统的稻作生产已经被现代机器所替代,伴随着这样一种物质上的“消失”,传统文化内含的精神也会慢慢消失。欧粤认为,每一代人的生活特点其实并不相同,时代也不停发展变化,每个人并不要求必须恪守传统文化,但是保护好传统的精神家园也是至关重要的。
欧粤说道:“春播希望,夏耕禾苗,秋收硕果,冬藏安康,虽然现在很多风俗习惯都在逐渐消失,但松江人身上流淌的毕竟是祖先的热血,传统文化也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继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情趣。”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