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9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艺副刊
2019年09月26日

站在国门前

古 鉴

  这是一座庄严而巍峨的国门。

  国门位于满洲里市区以西8公里处中俄两国铁路连接点中方一侧,与俄罗斯国门相对应。国门为乳白色建筑,门体上方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大字,上面悬挂的国徽闪着金光,国旗迎风飘扬。

  我是出过国门的,也见过国门,但像设在满洲里这样庄严厚重、气势如虹的国门,还是第一次见到。举头仰望,看着高大伟岸的国门,不由得热血沸腾,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在国门纪念馆里了解到,现在所看到的这座国门,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第五代国门,已经有一百余年历史了。在国门一侧广场上,重现着之前四代的国门。

  1900年,俄罗斯造西伯利亚铁路进入中国,在与中国交界区,“树木杆一根,高丈余,上钉双头铁鸟”,这算是第一代国门。然而,当年的中国,国将不国,何来国门?所以,就连这代表国家边界的国门,居然还是由俄罗斯人设立的。看到这里,心中自有一种痛苦与屈辱之感。

  1920年,建第二代国门。也是木制门,呈拱型,两端向上突出。可是,当时的中国,还是国贫民穷,兵荒马乱,许多地方被列强霸占。那时的苏联,又有极强的扩张欲,所以,国虽有门,却不能守,中国警察几次要求守国门,都被苏联拒绝。1949年,苏联干脆拆除了第二代国门。第二代国门记录着国人的屈辱和辛酸泪。

  1968年,中苏两国在金源边堡东南方中方一侧、横跨铁路共建“门”字型栈桥,正上方嵌有醒目的红色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座“栈桥”被称为第三代国门。建第三代国门的背后,是中苏两国关于边界问题的多次较量和国门东移、南移的种种争执。后来的年代,中苏关系更是处于“恶化”状态,这第三代国门有了一个很尴尬的经历,其中的纷争只有国门知道。

  1988年6月15日,开始兴建第四代国门。第四代国门高12.8米,宽24.45米,外表用2000多块0.5平方米大小的青灰色花岗石板镶嵌而成,庄严而雄伟。1989年6月25日竣工。国门上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间悬挂的国徽直径达1.8米。第四代国门,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哨。

  现在我看到的国门是第五代国门,开建于2008年2月,当年的6月18日落成并投入使用。这第五代国门的门面比第四代国门大出足足3倍,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座和平之门,开放之门,贸易之门!它是目前中国陆路口岸一座最大的国门。

  我从国门的这一边走到国门的另一边,又从国门的这一侧走到国门的另一侧,我了解了满洲里国门更多的过去,见到了更多的岁月留痕。这里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秘密交通线;1928年6月,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的代表,大多是从这里过去的;上世纪40年代苏联红军支援太平洋战场的第一枪,也是在这里打响;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大批苏联军援物资是从这里运往前线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严密封锁新中国,这里是共和国的主要外贸通道;一代伟人毛泽东唯一一次出国,也是在这里乘上火车……

  弱国无外交,强国有国门。站在神圣庄严的国门前,我衷心地呼喊:我爱你,中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