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4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书法专版
2019年04月30日

论陆机《平复帖》的笔墨特征

□吴运友

  《平复帖》传为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所书,是现存年代最早且真实可信的两晋名家法帖,有“墨迹之皇”的美誉。被认为是当时吴国一带地域书风的代表,是章草向今草过渡阶段的典型,字体介于章草、今草之间,融合了章草和今草两种字体的特征。其艺术风格,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朴淳厚的用笔

  《平复帖》是尺椟书法,书写在纵23.8厘米,横20.5厘米的粗糙的麻纸上,系秃颖劲毫所书。其用笔较多地保留了古法,透露出古朴淳厚之象。其点画、线条开辟出了一个美妙的“意象”空间。

  1.含蓄内敛

  《平复帖》的笔势含蓄内敛。该帖由于系秃颖健毫所书,在这种情况下高质量的长线条笔画是很难完成的。所以我们看到该贴中每个字的笔画都比较短促凝重,给人的感觉是线条尚未书写到位,就已经敛笔收起了。有学者曾这样比喻《平复帖》的线条:如含苞待放的花朵,或如孵雏破壳而出,劲力内含,蓄势欲发。如“也”“复”“乱”等字的最后一笔都是短线条且用稳妥扎实的笔触慢慢地理性地收住,给人以谨慎收敛的感觉。《平复帖》的捺笔都是稳稳收住,不抛不露,不急不火,锋芒尽藏,表现出含蓄蕴藉的精神意趣,如“庆”“复”“仪”的捺笔。《平复帖》的笔势不仅含蓄,而且内敛。字的许多曲线均内敛蓄势,其中显著突出的有众多向下的内侧收括的曲线,如“平”“来”的竖画,“復”“往”的左偏旁,“詳”的“言”旁等。除此,还有一些向上及向内敛的弧线,如“来”的第一笔横画,“跱”“往”的右部第一横。这些线条都显示了一种向内作用的力,使字的点画内敛而蓄势。再如,“西”“自”两字的外框似是用两爿括号把字牢笼起来,两部分的构成组合指向内部的合力。

  2.奇崛高古

  《平复帖》的用笔较多地保留了古法。若将其用笔与两汉魏晋的简牍章草书相比照,不难发现其跟魏晋简牍的简意章草在气息体态上有颇为亲近的渊源关系。“魏晋时期的简牍章草。笔法显得较为流便,隶书的意味日趋淡薄,有些笔画的波磔特征渐渐隐退,单字内左右横张的笔势也减弱了。虽然字型仍保持着扁形的特点,但隶书爽劲的笔势特点和笔画形态的表现趋于内敛,每个字的收笔处多带有向下纵引的趋势,表现为近于今草的笔画姿态。”

  《平复帖》用笔颠覆了传统章草规范平稳的用笔特点。具体表现在点、横、竖画的处理上。

  就“点”画而言,其“点”的形态各异。如“彦”“复”“举”的末点露锋重按;“病”“跱”的起点悬藏轻提,其点画收笔时提笔向右上方轻轻挑出;“止”字的最后一点末端挑出一个小墨尖,似有锐利锋芒,分外精神有锐气;“平”字第一笔横画以点代横,行笔时空中回锋,顺势实按右行,率意出锋,颇具跳跃感,活脱至极;“荣”字和第三行“来”字的最末一点,起到了稳定重心、矫正纠偏的效果;“男”“量”的第一笔以点代竖等等。形态各异的点画拙中藏巧,令人拍案称奇。

  就“横”画而言,整幅作品中的横画均取起笔低垂、收笔上扬的斜势。如“来”“杨”的第一笔横画,“往”“跱”的右部第一笔横画。更为突出的是《平复帖》中的横画大多比较短促,有“疾闪飞动之势”。如“痛”第二笔横画,前”“洒”的第一笔横画等。“

  再看其竖画的处理。《平复帖》竖画多呈撇状。如“平”“来”中间的竖画,“往”字左部的竖画,“杨”字左部的竖画等。这些竖画起笔稍重,收笔较轻,中段丰实。收笔大都习惯地斜向左下方,线条顺势而下,由粗变细,由圆变尖。整幅作品中的竖画均坚挺有力,多力丰筋,含蓄而富有弹性。

  3.轻灵婉转

  章草重使转。使转,概括地说,就是“笔画的牵连环转。它包括草书在省变楷书复杂构件、笔画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屈曲环转的特殊笔道,也包括点画与点画之间、构件与构件之间相互连缀的游丝。”章草的使转用笔,笔毫没有提按,弯处的内边缘圆转流畅。多露锋收笔,用笔取势多向左右横展。孙过庭《书谱》云:“草以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晋人草书直接采用使转笔法,令转折略带圆弧,这一笔法承自篆书中锋平稳圆转的笔法,是草书笔法中的古法。晋代和隋代章草墨迹保留了丰富的绞转笔法,线条凝重浑圆,凸显了章草圆浑古朴之体貌。

  《平复帖》较多地运用了使转这一特殊笔道,而尤为突出的是其侧锋圆转的用笔。如“初”“病”“杨”等字右部的横折处都使用了侧锋。大量侧锋用笔丰富了笔法的表现性,传达出一种圆浑、灵动的美感。

  4.沉着痛快

  章草之美,美在“沉着”。章草“沉着”这一审美意象源于南宋羊欣对皇象《急就章》的评说,羊欣说:“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着痛快'。”“沉着”与法度有关。因为章草有一套严谨的草法规范,所以,要在写正确的基础上写出美感,体现风韵,不能“沉着”,谈何容易。丰坊《书诀》写道:“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因为“沉着”,使得章草在形体上较为规范,形成了章草“楷法”的典范艺术美。

  《平复帖》为一件祝福好友病情康复而草就的手札,作者用一种十分平和的心态表达自己“恐难平复”

  的内心,“平和”的心态,“平和”的书写状态,使得作品中散发出一股“平和”的墨气。有评论称其为“非中古人所能下笔”。作者书写时笔速平缓,起笔、行笔、收笔一笔不苟,笔画分明,交代清楚。线条之间很少牵丝引带,线条干净利落,如“平”“"复”“往”“初”“主”等字的书写,不激不厉,写法近乎楷法或行楷书,达到了孔子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而,作品中散发出一种苍健、厚重、老成、生涩的气息,展示出古劲苍拙,老而弥坚的非凡生命力。

  二、灵动多变的结字

  章草之美,不仅美在用笔上,同时也体现在结字上。《平复帖》的结字给人以灵动多变的美感。具体表现为:

  1.笔画省简

  章草结字的第一个特点是“省”。省,即省略。章草的“省”主要指笔画和构件的省略。它将相对繁复的笔画或构件省略掉,使字形中本该有的笔画或构件出现了缺失。“这种方法主要是保留了字形的主要轮廓和框架,省略了一些非关键的部分。”《平复帖》的省略有两种情形:一是笔画的省略。如“病”字省略了“丙”部的一竖,“止已为庆”的“已”省略了第二笔“横”,“宜”省略了宝盖头上的一点;二是构件的省略。如“初”的左部五画省略为二画,“使”字省略了单人旁,“憂”省略了中间的“心”,“势”省略了底部“力”。笔画和构件的省略,提高了书写的速度,增强了实用性。其弊处是加大了识认的困难。

  章草结字的第二个特点是“简”。所谓简,即把原来较为复杂的部分笔画简化为符号。《平复帖》结字的简化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整体简化,如“為”简化为“为”;二是部首简化,如“楊”简化为“杨”,“驅”的“馬”部简化为“马”,“觀”的右部“見”简化为“见”。简化后的部首,形态十分接近现行简化字;三是基础构件的简化。如“榮”“臨”“跱”“際”“識”等字的有关部首都作了相应的简化。

  《平复帖》通篇都用了极其简约的线条。简约是书家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刘勰认为:“简言以达旨”。能达到旨意就够了,其余皆是累赘。陆机在此帖中显示了趋简的本领,大刀阔斧,删减无羁,大胆而率意。作品中笔画的“简”,有的已至于“无可再简”的地步。如“前”字简化到了近似草书的“甚”,由九画简化到二画,“恐”字原有十画,简化后仅有两画,“憂”字原有十五画,简化后仅有三画。章草中结字的“简”,使书写中自然产生了一定的空间,同时,单字的空间感也形成了整个字的势态和动感。

  2.字形多变

  章草结字的第三个特点是“变”。变,即将原来的笔画形态、位置、顺序等改变成另外一种表达状态。《平复帖》的结字可谓变化无穷。或将“点”变为“横”,如“平”字中间两点;或将“横”变为“竖”,如“自”中间两横变成了一竖;或将“撇”变为“竖”,如“感”的首笔“撇”与第二笔“横”共同组成竖折;或将长笔画变与短笔画,如“平”字第一笔长横变为较短的一个平点;或将短笔画变为长笔画,如“儀”单人旁起笔的一个短撇变成了长撇;或将“竖钩”变成“竖撇”,如“来”。有的是笔顺的改变,有点像我们所说的倒笔画,如“詳”的末笔应为竖画,改变笔顺后则先写一竖,后写“羊”部的第二、三两个横画,“来”的竖钩为第五画,改变笔顺后为第二画。笔顺部件、笔画形态的改变,既便于连笔草写,也增加了章草的动态,使结构变得更紧凑、绵密、匀称,也使字形变得更美观。

  3.连笔书写

  章草是草隶(篆草、古隶)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区别于今草的规范性草体。杨天才先生说:“秦汉时边患不断,往来于边塞、官驿和朝廷之间的文书传递非常频繁,军情紧急,必须使用简易快捷的字体。出于快速书写的需要,隶书的部分笔形发生了变化,笔形之间出现连带,并出现了少量的草书符号。连带的出现标志着隶草书的形成初见端倪。从大量出土的汉初简牍看,文字的草化过程,使新的草化的偏旁和字符不断出现。”连笔书写是章草特定时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笔墨形态。所谓“连”是把某些本不相连的笔画或部件连在一起书写以求便利。笔画的连写,可以减少起笔与收笔的次数,书写速度自然加快。孙过庭《书谱》云:“章务检而便。”“便”有便捷意。“连”是书写便捷的主要手段。章草的连笔形式多样,有实连、虚连和意连。与今草相比,章草以意连为主,有的笔画笔笔断开,以断为连。整个字看起来笔断意连,气脉畅达。而今草中的连笔多为实连,牵丝较多,有时一个字一笔写成。这种一笔写成的实连在章草中虽有出现,但出现的频率比今草要低得多。

  《平复帖》的连笔书写有以下的两种类型:一是独体字笔画的连写。这类字笔画连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其连带位置都处于笔画紧接的地方。如“之”字的第二、三两个笔画的连写;二是合体字笔画的连写。这种连写主要是构件内部的连带。如上下结构“恐”的上部结构连写,左右结构“臨”字左部结构的连写等。

  连写以“行顺路近”为原则,基本与正常笔顺一致。如“吴”字连写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杨”字的连写是从左到右。当然,有时连写的顺序与正常的书写顺序稍有变动,如“西”“自”先写外框,再写中间;“幸”字的第一笔横画,变从左往右为从右往左,再顺势转笔写竖画与横画。连写,使章草书的笔画圆转,流美顺畅。

  4.结体瘦长

  章草源于解散的隶体,所以具有明显的隶书波磔特征。字体呈扁方。到了汉末,这些字形被一些书家创造性地发挥。如卫瓘的草稿之作,字势大多取纵势。陆机《平复帖》受其影响,在字态上明显取法于这种倾向,把章草横展的笔势变为纵引,字体由扁变长。如“子杨”二字,“子”字竖钩笔画省略了钩画,其竖似撇画一样向下撇出;“杨”字竖画向下提长,字内两撇变短,变为直接向下的线条,强化了纵向发展的字势。

  5.摇曳多姿

  《平复帖》的结字可谓信笔纷披,千姿百态,活泼可爱。如,有的左右舞动。如“失前”二字,“失”字向左倾斜,“前”字向右倾斜,左顾右盼,剞侧对应,倾斜互依;有的上下开合,如“儀”字,左部“单人旁”上移并倾斜,和右部构件的倾斜形成上下开合之势,动态十足;“觀”字本身为左右结构,左部构件上移至右部构件的左上方,进而呈向左的斜势,使整个字看起来更像上下结构;有的中宫紧收,密不透风,如“體”字左右两部分紧密相依,抱成一团;有的笔画外展,疏可走马,如“識”的右下部笔画极力向右下方延伸,形成了较大的字内空间,形成了一种动感张力和视觉变幻。

  三、朴素自然的布局

  从章法上讲,《平复帖》由于将传统章草横向收笔改为上下呼应,牵连纵引,形成了行距大于字距的章法特点。纵观全篇,虽字字独立,不相连属,但字与字之间出现照应,产生了空间连贯性,线条继承性与节奏畅达性。全帖尽管行距大于字距,但章法上并不显得疏朗宽博,仍显得较为紧密。这种紧密式的章法处理,给人一种森森茂密之感,也增加了浑厚之风格。

  《平复帖》整幅作品字体大小没有很明显的差异,属于比较贴近自然的状态。虽然字体大小悬殊不大,但也并非像算子书一样整齐划一。字体大小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如第一行除“恐”“往”两字稍小外,其余数字都相应稍大。二、三行除“初”“病”等个别字稍大点外,其余的字又都相应稍小。第四行从“来”字往下,“主吾不能尽”五字缩小字形并极为压缩横势,使左右行距产生了稍大的空间。《平复帖》章法上行距、字距都没有疏密变化,帖中的每个字几乎都处在直行之中,并无较大的左右摇摆的波动,可谓大波不起。然而,却是小波不断。如,第三行,从第四字起,“幸”偏左,“为”“复”“失”三字偏右,“前”再偏左,“憂”居中,“耳”偏右。形成了一个个小的波动。再看第五行,首字“臨”向右下方倾斜,“西”字取势相反,字体偏向左下方,两字分别向右和向左倾斜,从而形成第一个小的波动;“复来”两字再次向左侧倾斜,将动势由左导向右,此为第二次小波动;“威”字处于直行的中轴线上,平息了第一、二次波动。“仪”“详”“跱”"三字接着形成向右的一个稍大的波动,末尾“举动”二字又形成一次小的波动,可谓余波。由此我们看到了一种波动的美妙,象琴弦上奏出的彼起此伏的音律。

  四、朦胧蕴藉的用墨

  《平复帖》作为我国现有最早的文人墨迹,我们有幸细察其用墨的原生态情状。此帖墨色斑驳,墨迹模糊不清,朦朦胧胧,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近似浅灰色。通篇枯润相杂,墨色变化明显。书写时是蘸一次墨后连续书写,全篇约蘸四五次墨。特别是最后段更加明显,其清晰可见的飞白笔墨在纸上潇洒飞动,诚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充分展示了章草向今草转折时期的笔墨契机,作为千古第一文人墨迹之作,其在墨法上具有物化范式的“墨皇”价值和质感效果的“祖帖”意义。

  《平复帖》用墨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枯墨的大量运用。作者惜墨如金,大多数字都是枯墨渴笔,出现了大量的“飞白”的墨色效果。帖中看不到大量用墨的迹象,并无吴昌硕式的用墨如泼现象,显得斑驳陆离,苍茫古淡。由于笔渴墨枯,许多使用侧锋写就的线条外边缘留下了一道道枯竭的淡线条,与墨线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虚实对比,增强了线条的立体感。当然,帖中也有实笔浓墨写就的黑厚凝重的字迹,如“觀自驅”等字,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惊人力量,向我们完美地展现出其用墨的节奏感。

  《平复帖》的用笔以实按为多,出锋以轻提为主,实按处墨色沉着厚重,轻提处墨色枯淡,但枯得涩辣,枯得朴拙。然重按处不见墨猪,轻提处亦非笔墨轻浮地滑过纸面。墨色的巧妙变化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直率的自然书写中无意间出现的,质朴无华,浑然天成,展露了书家驾驭笔墨的不凡功底。

  《平复帖》笔墨形态格古韵新,奇谲古奥,凸显了陆机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造诣。此帖第一次在中国书法史上以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演绎了“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作者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松江区书协会员。)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