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之春”的诞生
马信芳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去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延期至今年举行。日前,组委会宣布: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定于2021年4月28日至5月10日举行。本届音乐节将围绕“建党100周年”“长三角区域联动”“全国乐团汇演”“大师纪念演出”“名家及新秀”等主题推出28台主体演出项目。
作为上海音乐舞蹈文化艺术的标志,“上海之春”自1960年登上历史舞台,已61年。此时此刻,回忆上海之春的诞生,依然令人欢欣鼓舞。
2013年3月6日,我去华东医院探望孟波先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上海市文化局、电影局局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作为曾经的上海文化部门主要负责人,“上海之春”的诞生,他是当事人之一。那天,孟老精神很好。尘封的记忆被慢慢打开。
1959年,为庆贺建国十周年,市有关部门举行“上海市音乐舞蹈展演月”。作为展示和检阅上海年度音乐和舞蹈创作成果,同台演出的有好几部新创作的民族化的作品,其中有首演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展演月”圆满成功,这给当时音乐、舞蹈界的负责人们以莫大的鼓舞,于是不少人提出建议:这样的演出最好能固定下来,应每年举办一次。
这使孟波想起1956年,他在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兼秘书长期间,曾发起组织举办的“中国音乐周”活动。音乐周选择五四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及其作品来排练演出,当时全国各省市来京参加的音乐工作者达4500余人,很有影响力。根据“中国音乐周”的经验,结合上海情况,孟波与大家商量后提出拟举办以上海城市为依托、并以春天季节为寄托的音乐节,以此来推动音乐创作、评论和新人的培养。春天,象征着美好、万物复苏和欣欣向荣,“上海之春”是最恰当的名字。此意见上报上海市委后得到批准。成立了以孟波为主任,贺绿汀、丁善德、钟望阳、黄贻钧为副主任的“上海之春”音乐节常设机构,同时决定将南京大戏院改建成上海音乐厅,作为“上海之春”的主要演出场地。
1960年5月,当“上海之春”的第一声乐音在上海音乐厅奏响时,正式以“上海之春”的名字登上了历史舞台。通过“上海之春”这一演出舞台,曾推出了数量相当可观、少说也有六七百部(首)以上的新作品,其中一批作品已经在我国音乐史、舞蹈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或成为传世之作。如久演不衰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何占豪、陈钢)、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吕其明),还有交响乐《长征》(丁善德)、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瞿维)、第二交响乐《抗日战争》(王云阶)、交响乐-大合唱《英雄的诗篇》(朱践耳)、第一交响乐《东方的曙光》(施咏康)……以及芭蕾舞剧《白毛女》、大型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等诸多脍炙人口的中国音乐舞蹈名作。几代人接力传棒的作曲家创作队伍,一批批不断走向成熟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以及通过这个节庆而集聚起来的团体、院校、场所和人气,为音乐舞蹈事业镌刻深深印迹,也为上海城市和中国文化留下回荡余音。
2001年,在上海音乐人的努力下,“上海之春”已经升格为“国际音乐节”,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和重要的音乐品牌。61年来,“上海之春”不但为上海市民,国内外来宾献上一场场音乐舞蹈文化的饕餮盛宴,同时为营造浓郁的国际化都市艺术氛围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