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07年08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副刊
2007年08月24日

编志偶得

黄浦江的形成(一)

欧粤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但黄浦江并非先天就有,主要是靠后天的人力改造才得以形成。从时间上计算,黄浦江水系形成至今才有600来年的历史。要说明此事的前因后果,就非得先说说吴淞江。

吴淞江,历史上曾称为松江、淞江、吴松江。关于吴淞江的异称,以记松江最为普遍。也有记载为松陵江、笠泽江、青龙江、沪渎江的,这些是吴淞江上游某个段落的名称。上海开埠后,外国殖民者从上海乘船而上,溯吴淞江探索,发现可以直达苏州,就称其为苏州河,后逐渐流行,现成为吴淞江下游的别称。

宋代前,吴淞江浩阔异常,最阔处达二十余里,是太湖水泄入东海的主要通道。自宋代起,由于泥沙淤积,加上农民围垦造田,江面日益缩小,到明代初年,吴淞江淤塞情况越来越严重,水面只有三十丈了,其下游“几成平陆”。吴淞江逐渐失去了排泄太湖出水的主要功能,下游地区经常发生水灾。疏浚太湖和浙西诸水入海通道已成当务之急。

黄浦江的前身是黄浦,在明代称为大黄浦。历史上,上海地区流传春申君开凿黄浦江的传说。据史料及地质分析证明,春申君生活的时期,今上海市区大部分及浦东地区尚未成陆,为此,谭其骧教授驳辨说:“战国时期黄浦江还在海里,春申君为何要在海里开凿一江?”

事实上,黄浦在北宋时还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如北宋水利专家郏亶的《水利书》详载松江(吴淞江)两岸江浦有260多条,就没有提及黄浦,可能当时这条河流还没有以黄浦命名,或者虽已称为黄浦,但因河流过于细小而不及著录。南宋以后,黄浦的名称逐渐出现在史籍之中,当时仅以“塘”相称,还是吴淞江的一条小支流。元代起,黄浦渐渐有名,史书中也屡屡提到,当时此河“阔尽一矢之力”,还不甚宽阔。

明代起,吴淞江淤塞,使太湖流域水灾不断,直接影响到明王朝的赋税收入。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不久,浙西发生大水,灾及松江、苏州、嘉兴等6府。朱棣立即委任户部尚书夏元吉赶赴苏松治水。

夏元吉到达苏松以后,一面实地查察灾情、地形,一面召集官僚及地方人士,听取大家对治水的方略。当时对治理太湖之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为“治江”,认为治理太湖之水只有从治理吴淞江着手。第二种意见是“治浦”,认为一面将太湖水疏导进长江,以减轻吴淞江的压力,一面加强黄浦的排水能力,通过黄浦来排泄太湖之水。在治理方法上,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用“堵”的方法,即采取前人一直采用的修围、开江、筑堤、置闸等方法。另一种意见主张“导”,禁止农民等筑坝阻流,疏通大小河道,即分导太湖之水归于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