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1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茸城旧闻
2021年01月06日

松江历史最悠久的古文化遗址——汤村庙遗址

 

汤村庙古文化遗址

汤村庙古文化遗址考古现场

出土的石梨和土陶鼎

汤村庙遗址,系市级文物保护地点,位于松江城区西约11公里,小昆山西南汤村庙及其周围地区。1962年,市文管会组织考古调查时,在华田泾两岸发现许多古代遗物,属崧泽文化,距今近6000年。

小昆山西3公里的走马塘和华田泾交汇处北岸,几栋破旧的土房围绕着一个斑驳的石碑,不起眼地被掩藏在周围的田地和树影之中。石碑上刻着: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松江历史最悠久的古文化遗址——汤村庙遗址。

这看上去不起眼的、荒芜萧索的地方,是5000年前上海市先民曾热热闹闹生活过的地方。

1962年,松江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携带广富林采集的样品下乡进行文物宣传时,当地干部提供了关于汤村庙的线索。随后,工作人员在汤村庙周围的稻田里发现类似陶片。

同年,上海市文管会派员调查,又在汤村庙附近的华田泾河岸断面上发现一座残古墓和黑衣灰陶器残件,并在附近采集到新石器时期的灰黑陶片、丁字形鼎足、石刀、石斧、石锛和石镞。经过深入的考古发掘,确定最早的遗物大多属崧泽文化晚期。

大量农耕器具和生活用具为我们展开了史前先民的生活画面。在其出土的男女各2座墓葬的随葬品中,三角形单孔石犁是全国发现的最早的两件石犁之一,这也将先民在崧泽文化时期的农耕生活得以真正具象化。

石犁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犁床、犁架安装在一起。考古发掘中未见犁床、犁架,据估计可能因为是用木头制造,几千年的自然界侵蚀,已经腐朽无存。

考古资料证明,原始农业最初就是用木、石、骨制作的耜、铲、锄,点播、松土的锄耕农业。

石犁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生产效率较低的“一点一穴”等作业模式,形成并掌握了效率数倍于前的、线状快速前行的深耕技术。

而犁的使用前面应有拉力,后面应有人扶持方向和深浅。犁入土较深,崧泽时期是否使用了牛、马之类的畜力,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水牛遗骸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上海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都有出土,说明当时除用人力外,用牛拉犁的可能性已经存在。

曾有这么一个说法:“汤村庙是个古老的村庄。过去这里是一个热闹的集镇,有规模宏大的寺庙大殿,一共有1048间房子……”自豪的语气,精确的数字,使客人不禁遐想汤村庙那香火缭绕、车水马龙的过去。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汤村庙的繁荣在史籍记载上似乎是个空白。

但古有“因井为市”一说。汤村庙遗迹中曾发现崧泽文化时期的水井,井呈直筒形,井壁留有芦苇印痕,并内有朽蚀的竹片和草木灰。由此考证:古井系用芦苇作径,贴在井壁,再用竹片作纬,成圈状箍支撑井壁。这组古井的发现,不但为研究我国早期水井的型制提供了重要实例,同时也证实了松泽时期的古人已摆脱了对自然水源的依赖,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的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更生动地反映了自5000多年前起,汤村庙就是上海三泖地区的一处相当规模的“市井”。

而之后良渚文化时期至商周时期6万多平方米的遗存和分布面积更广的商周、战国、晋和宋代时期的遗存,进一步勾勒出了汤村庙古代繁荣的过去。“1048间房子”的传说,看来也不完全是虚幻的影子。

1977年12月7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将此地列为古文化遗址保护地点。如今汤村庙古文化遗址的部分史前文物在松江博物馆中展出。

参考《小昆山镇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