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龙潭与“三龙桥”
尹军
今松江老城人民北路东侧古为白龙潭旧址,区域范围大致是东濒采花泾,南临荷叶埭,西至西林塔,北达放生池。白龙潭水,南通小清河,北通二里泾,东出与城河合,潭广数顷。入明之后,白龙潭虽被商民侵去其半,然花晨月夕,箫鼓画船,岁时不绝,仍为松郡名胜之地。
白龙潭古有“龙潭八景”,引人入胜。八景是:月影潭心、西林夕照、翠华旭日、远浦归帆、芦庵听雨、大寺晚钟、堂荫遗碑、柳荫渔唱。每逢端午节,百姓在白龙潭举行龙舟赛事,总是把云水之龙的神态演绎得活龙活现。民国时期,由于战火等原因,白龙潭已无景可观;至松江解放时,仅存一个大的水潭;此后,逐渐填筑,变成一片平地。今白龙潭存世物证,为一方古老的蟠龙图饰石刻,现立于松江六中校园内。此外,中山二路“龙潭苑”小区名称,保留着白龙潭久远的文化脉息。
清代之前,白龙潭八景中未见“三龙桥”踪影。“三龙桥”(抱龙、登龙、护龙)三座石拱桥,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这三座石桥的兴建,据说是与康熙皇帝下江南途中巡幸松江府有直接关系。
松郡“龙潭八景”虽美,但松江知府和华亭、娄县令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想来是缺了能博圣上欢心、以表为臣忠心的景观景物。于是,有了在白龙潭建造“三龙桥”的故事。
相传,得知康熙即将驾幸松江府的消息后,三位大人先行游潭一圈,坐定白龙潭畔的古亭子议事。在随行府署师爷的建议下,三位大人玩了一回心照不宣的文字游戏。三人同时在三张纸上各写下心中所愿。结果,三人不谋而合,都写出了一个“桥”字。
师爷猜字谜后笑曰:心有灵犀一点通。莫非是要建造一座“连心桥”!松江知府呷了口清茶,笑而不答,命师爷笔墨伺候,继续下一节目:三人再各拟一桥名。
先是娄县令挥毫楷书三字,取桥名谓之“抱龙桥”;接下去是华亭县令出笔,取桥名为“登龙桥”;末了,松江知府大笔一挥,桥名豁然为“护龙桥”。师爷在一旁评说桥名,称三座桥名各得其所,皆有忠君之意。不过,知府大人棋高一着,桥名以护主而显忠君之心,最为妥帖。
知府脸露悦色,当即拍定,在古亭子三面筑3座与亭子隔水相望的“龙”桥。潭东南北斜向的那座名叫“抱龙桥”,潭西南北向的那座名叫“登龙桥”。这两座龙桥相互对称,规格、形态类同。松江知府取名的“护龙桥”,位于潭滨东西向,建造规格比华亭、娄县令取名的两座龙桥更高一些。“护龙桥”宽3米,长逾6米,高度与桥边民居的平房屋顶相齐。桥为条石砌成,旁置石护栏;桥东西两边街巷,东为潭东街,西为潭西街。
至于仅为博得龙颜一笑而建的“三龙桥”,康熙帝游览之后,是否有过训诫,当属“内部消息”,史书未记,故,无从得知。但从后来拆平三桥,“行人称便”的情形来看,知府、县令调用民力,建造工程浩大的“三龙桥”,委实是得不偿失,劳民伤财。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