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目录”公布
共有3项国家级、6项市级计10大种类,部分濒临失传
本报讯(记者 陈佳欣)6月12日是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人人参与”。聚焦松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发现我区的非遗资源相当丰富,大致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消费习俗、传统医药等10大种类。其中,顾绣、松江古戏乐、舞草龙等3项先后入选了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同时入选市级名录),余天成传统中医药文化、花篮马灯舞、皮影戏等项目也成功申报了市级保护名录。此外,还有更多珍贵的非遗资源就散布在我们身边,值得关注和保护。
比如松江民间文学,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和传唱,遗存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的《孟姜女》,长期在松江民间流传;江南十大叙事诗中的两部《刘二姐》《庄大姐》也在松江地区盛行,还有一部《姚小二官》同样很有地域特色。其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还有关于松江历史名人、九峰三泖、古塔寺庙等内容的故事传说,及各类歌谣、谚语、谜语等。由于时代变迁,如今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民间故事几乎已经消失。为此,我区文化部门近年来加紧了对此类遗产的抢救保护,汇编出版了《松江民间故事集成》等书籍。同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区也加强了对古建文物背后故事的搜集,寻访了许多原住居民,共采编各类故事200多个,挖掘保护了当地的人文历史。
位于浦南的泖港、新浜地区的“田山歌”也很有特色。这种农民在耘稻、耥稻劳动时所唱的传统山歌,一般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音调高亢,旋律起伏较大。由于在宽阔田野里演唱,要使歌声嘹亮,旋律在高音区活动较多,演唱者往往用真假声进行演唱,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但是,田山歌的传承也面临一定难度,现在浦南地区会唱田山歌的老艺人在10位左右,他们大多年龄较大,并且缺乏继承者。据了解,为了抢救保护这项宝贵的农耕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对“松江民歌”作了搜集汇编,在拍摄大型专题片《农耕岁月——松江稻作文化》中,也用摄影镜头全面记录下了田山歌的演唱过程,留下了珍贵的视频档案。
据悉,松江农村地区还存在部分传统技艺,比如竹编(竹篮、竹筐、竹篓等)工艺、木制品(脸盆、锅盖、水桶等)制作工艺、走马灯、灶花等等。然而随着农村地区的发展,这些传统技艺也或多或少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近日,继顾绣之后,松江叶榭竹编也将进入世博会公众参与馆展示。如何不让这些老手艺渐行渐远,还有待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相关链接■
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项目:顾绣(岳阳)、松江古戏乐(泗泾)、舞草龙(叶榭)
市级项目:(除以上3项外)余天成中医药文化、松江皮影戏(泗泾)、花篮马灯舞(新浜)
区级项目:(除以上6项外)滚灯水族舞(叶榭)、田山歌(泖港、新浜)
其他资源:江南丝竹(全区)、民间文学(全区)、灶花(全区)、沪书(全区)、吹打乐(泗泾)、微雕(泗泾)、走马灯(泗泾)、民间小吃(泗泾、岳阳)、陈氏伤科(泗泾)、竹编(叶榭)、叶榭软糕技艺(叶榭)、张泽羊肉(叶榭)、杂耍(新浜)、剪纸(车墩)、李氏祖传蛇伤散粉剂技艺(车墩)、道教音乐(岳阳)、佛教音乐(岳阳)、画像(岳阳)、宋氏妇科(岳阳)等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