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10月30日

秋窗听雨记

聂 难

 

秋雨来了,像一位熟稔的老友,隔着窗棂轻轻叩门,淅淅沥沥,把整个午后都泡进了温润的诗意里。

我搬了竹椅坐在窗前,看雨丝斜斜地织入庭院。青砖地缝里还残留着几株倔强的狗尾草,此刻正顶着细碎的雨珠轻轻摇晃,像是在与这场秋光私语。墙根下那丛月季,花瓣已不复盛夏时的艳丽,却在雨水中透着一种沉静的红,每一滴雨落上去,都要停顿片刻,才肯顺着花瓣的弧度缓缓滑下,在青砖上晕开一小片湿痕。这雨似乎格外懂得怜香惜玉,没有春日雨的绵软无力,也没有夏雨的暴戾急躁,它带着恰到好处的力道,既能洗去花叶上的尘埃,又不会折损半分生机,倒像是用指尖轻轻拂过岁月的褶皱。

闭目静听,秋雨的声音是分层的。最外层是雨打芭蕉的脆响,嗒嗒嗒,每一声都清清爽爽,落在阔大的叶片上,又顺着叶脉滚落到泥土里,溅起细微的土腥气——那是秋天独有的味道,混着熟透的桂花香,从窗缝里钻进来,漫进鼻腔,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仿佛要把这秋的醇厚都咽进心里。中间层是雨敲窗棂的轻响,木窗棂被雨丝打湿,泛起浅浅的木纹,淅淅淅,声音不高,却格外清晰,像是有人在耳边轻声读诗,每个字都带着温润的水汽。最里层,是雨落屋檐的绵长声,哗——哗——,连贯而柔和,把那些细碎的声响都裹了进去,织成一张温柔的网,将整个屋子都罩在其中。

这般听雨的心境,是中年以后才慢慢品出来的。年少时总觉得秋雨萧瑟,听着雨打梧桐就会无端生出愁绪,仿佛整个秋天的寒凉都要落在自己的身上。如今再听,却听出了不一样的滋味——它没有那么多激烈的情绪,不悲不喜,不疾不徐,像一位历经世事的长者,把半生的故事都融进了这绵长的雨丝里,慢慢诉说,却又点到即止。

案头摊着一本旧词集,雨丝飘进来,在书页上晕开一小片水渍,恰好落在纳兰性德的那句“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上。忽然想起年少时读这句词,总为其中的孤寂扼腕,可如今再看,却觉得若是有这样一场秋雨相伴,孤影也未必凄凉。你看那雨,明明是独自落下,却能与芭蕉对话,与窗棂唱和,与每一寸土地温柔相拥,把孤独活成了自在。就像人到中年,不再执着于热闹的陪伴,反而懂得享受独处的时光——一盏茶,一本书,一场雨,便足以安放所有的思绪。

暮色渐浓时,雨还没有停的意思。檐下的积水汇成了细流,顺着青石板的纹路蜿蜒而去,在墙角处积成一小汪水洼,倒映着天边渐渐暗下来的云。远处传来几声归鸟的啼鸣,被雨声裹着,显得格外悠远。我起身给茶盏续了热水,看着水汽袅袅升起,与窗外的雨雾融为一体。

夜深时,雨还在轻轻敲着窗。枕着这雨声入眠,连梦都变得温润起来。梦里没有春日的繁花,没有夏日的骄阳,只有一片绵绵的秋雨,落在青瓦上,落在芭蕉叶上,落在我走过的每一段岁月里。醒来时,天已微亮,雨不知何时停了,窗棂上还沾着细碎的雨珠,折射着晨光。推窗望去,庭院里的草木都像是洗过澡一般,透着清亮的绿,空气里满是清新的味道。

原来一场秋雨,从来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它洗去了夏的燥热,带来了秋的沉静,也让我们在聆听中学会了沉淀——沉淀年少的浮躁,沉淀中年的怅惘,只留下一颗温润的心,去接纳岁月的每一种模样。就像这秋雨,落时从容,停时洒脱,不纠缠过往,不忧虑将来,只在当下,把自己活成一场诗意。

想来,人生大抵也是如此。不必为春日的逝去惋惜,不必为夏日的热烈留恋,只需像秋雨一般,在属于自己的时光里,从容地落,安静地听,认真地活,便已是最好的风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