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新闻
2025年10月30日

文脉铸魂新城筑梦——文物保护利用赋能“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

松江区文化市场和文物保护管理所管理员  纪睿

 

当前,我国城市正处在两个转向的历史新方位,推动城市文脉赓续,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要部署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做好城市工作,必须深刻领悟保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的重要意义,唯有以深厚的文化厚度,方能坚实支撑起发展的时代高度。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正是松江打造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的关键路径。以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文化基因、熔铸精神标识、激发创新动能、凝聚情感认同,让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松江正探索一条绵厚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新城建设之路。

 

保护固本,筑牢现代化新城的文化根基

广富林文化遗址、兴圣教寺塔、护珠塔、佘山天主教堂、马相伯故居……松江拥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共300余处,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城市灵魂,是松江独特的文化基因库。平衡保护与开发,方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守住,避免千城一面的困境。松江区坚持将保护第一的理念贯彻文物工作始终。夯基础,明家底。积极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实现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重修缮,护肌理。坚持最小干预原则,遵循修旧如旧理念,持续投入专项资金,严格项目审批监管,扎实推进不可移动文物科学修缮,同时高度重视仓城、府城、泗泾下塘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整体性保护与有机更新,系统性修复街巷肌理与环境风貌。守底线,保安全。严防死守文物安全底线,加强日常巡查和隐患排查,强化文保员队伍建设,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提升文物安全预防性保护水平。通过系统性、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举措,有效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为打造彰显深厚底蕴的现代化新城筑牢坚实的文化根基。

 

活化铸魂,塑造现代化新城的人文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管员,更要当好传承者”“弘扬者。醉白池内,董其昌等文人墨客的雅韵风骨依然回荡;佘山天文台里,近代科学先驱的求索精神熠熠生辉;马相伯故居里,赤子情怀与教育救国的故事代代相传……历史文化遗产无声诉说着松江这片土地的文明深度与精神厚度。如今,松江区全力推进已修缮文物老宅的活化利用,让文物融入市民生活,激活文化空间价值。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松江布展示馆、江南曲圣纪念馆,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南村映雪新概念文化书店、马相伯先生生前资料展示厅、一尺花园,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云间粮仓、海云之上艺术馆等等,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讲好松江故事,成为熔铸新城精神品格、涵养人文气质的源头活水。

 

创新赋能,驱动现代化新城的可持续发展

在筑牢保护根基、深化活化利用的基础上,以创新思维为引擎,充分释放文物所承载的价值,将其转化为吸引文旅消费、塑造文化IP的有力支撑,方能为现代化新城建设注入可持续动能。松江大力推进文旅商体农展融合,培育消费新场景。仓城里,特色书苑、艺术馆、非遗工坊等多元业态向文物老宅入驻集聚,成为集阅读休闲、艺术鉴赏、手作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会客厅;广富林遗址内定期举办文创市集、研学活动、实景演艺等,构建集参观、娱乐、研学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消费空间;同时,积极培育夜间经济,打造泗泾夜市”“夜游广富林等特色文旅项目,将文化流量切实转化为消费增量。在远看青山绿水,近看人文天地的城市形象中,历史文脉成为松江区别于其他新城的核心竞争力,驱动消费升级、提升城市魅力,构建起以上海之根文化IP为标识的发展新高地。

写好文物保护利用这篇大文章是松江打造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的题中之义。未来,松江将持续深化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融合互促,让积淀千年的历史文脉,真正成为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优势,打造现代化新城建设的松江样本。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