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江区档案馆新馆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服务便民化全新跨越——
以匠心守文脉 以智慧惠民生
□ 记者 贾丽 实习生 吴明浩
从2022年10月28日第一根桩基破土扎根,到2025年10月28日“文山书海”立体画卷惊艳绽放,历经三年时光,位于松江新城核心区域的松江区档案馆新馆正式启用。这座承载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初心使命的智慧殿堂,既是满足松江未来需求的战略库藏,更是一扇向公众敞开的、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文化之门。启用首日,办事市民的舒心笑容、参观群众的啧啧称赞,均印证着松江在档案管理智慧化、服务便民化征程上的全新跨越,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温暖生机。
指尖查档,尘封近40年的“老档案”几分钟现身
档案馆新馆启用首日,叶榭镇顾光荣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专程前来办理农民自建房相关业务。得知他需要调取1986年的建房申请单,工作人员通过电子检索快速定位档案,没多久就帮他找到了那份尘封近40年的申请单原件。“年纪大了,记不清具体信息,本来还担心不好找,没想到工作人员查电脑几分钟就找到了,还帮我贴心地复印好。”顾光荣老人开心地说。
同样体验到便捷服务的还有石湖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吴女士,她是拿着单位介绍信来查阅档案的。“现在都是电子档案,查起来很方便,工作人员也非常热情。我们要查阅的资料很快就找到了。”吴女士对档案馆新馆的工作效率赞不绝口。
工作人员介绍,松江区档案新馆可为市民提供婚姻、独生子女、房产资料等25类民生档案,受理个人查档、单位查档及委托查档服务。市民除直接到档案馆查阅窗口查阅外,也可以在区内街镇便民服务中心查阅有关本人的民生档案,还可以通过国家查档平台、“一网通办”等途径查阅本人相关民生档案。
智慧守史,一屏掌控为海量档案穿上“金钟罩”
来到数据中心,数十台服务器全天候高速运转,对全区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清洗、存储与加密备份,让档案管理和查询服务跑出“加速度”。中控大屏上既可以精准捕捉到馆内每间档案库房的环境信息。也能实时查看区重点单位档案室相关情况。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是档案馆的数据存储与管控中心,借助数字孪生理念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实体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软硬结合、虚实合一,做到“一屏管全馆,一屏观全区”。
档案库房面积达6800平方米,可满足未来50年档案接收、征集、保管等需求。通过风淋通道,即进入智能化库区。这里恒温恒湿系统24小时精准调控,可有效延缓档案老化。安防监控、消防预警、实时监测、自动响应,如同为档案穿上“金钟罩”。智能档案架密集排列,管理人员只需轻按操作面板,数吨重的架体便会平稳滑动,精准定位所需档案,让浩如烟海的馆藏触手可及。防磁库内,全封闭的防磁空间,严密守护着录音、录像等珍贵声像档案,隔绝磁场干扰;古老的工程图纸、契约文书则被妥善安置在防震储藏盒中,避免意外损坏。
互动润民,让千年文脉在趣味体验中“活”起来
如果说专业库房是档案的“安全堡垒”,那么展厅与开放活动便是档案馆的“温情窗口”。新馆以1300平方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核心,通过丰富的陈列、趣味的互动、多元的活动,让尘封的档案“活”起来,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历史共鸣。
主题陈列展“云间翠羽——档案里的松江”堪称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展览以时间为轴,从广富林文化遗址的考古实物、明清时期的松江府衙公文,到民国年间的商号账本、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建设规划图,再到如今松江新城的发展影像,近千件珍贵档案串联起千年松江的沧桑变迁。泛黄的老照片里,有轨电车穿梭在老街巷;斑驳的手稿中,记录着松江鲈鱼的养殖技艺;生动的影音资料里,回荡着老一辈松江人的市井生活……每一件展品都带着时光的温度,让观众仿佛穿越历史长河,直观感受城市的成长与蜕变。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新馆还推出了系列特色开放活动。在未成年人档案知识教育体验区,孩子们认真记录家庭故事,收集奖状、老照片,并亲手将零散纸页装订成册。在动手制作家庭档案的过程中,理解“档案”的意义,埋下传承的种子。
“希望我们的档案馆既是守护城市记忆的硬核仓库,也是连接公众与历史的心灵栖所。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匠心守文脉,以智慧惠民生,让档案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源泉,为松江的文化繁荣注入持久力量。”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