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09月02日

一夜新凉立秋

刘世河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节气就是这样灵验,虽仍是伏天,但只要立秋一到,立马也就有了丝丝凉意。“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唐代诗人刘言史的这首《立秋》,写得就特别应景,立秋这天的早晨暑气消去,秋风随之阵阵而起,天阔云高收起了夏色,树木在风中作响,已是秋天的声音。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凉风悄然而至;二候白露降,大地上早上开始生了雾气;三候寒蝉鸣,意指蝉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之凄切。

蝉声之凄切,不由联想到人的生命。如果说少年时期是人生之春的话,那秋天所对应的便是人的中年。立秋恰恰正是一年四季的分水岭,自此春夏已过,时光渐入秋冬。而立秋在时间上虽属四季之中,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一年已过大半。因为四季周而复始,且秩序井然,可人之生命却充满无常。所以自古以来,这秋季里的“凉”字绝非单指天气。早在《礼记乡饮酒义》中就有“秋之为言愁也”的记载,甚至还把不得意的士子称作秋士,即愁士也。另外,古人还通常用秋来比喻容颜衰老。“胡未灭,鬓先秋”,是陆游的哀叹;“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是辛弃疾的感叹;就连生性浪漫的诗仙李白,也发出过“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的叹息。

诚然,人生过半,雪染双鬓,确实容易让人徒生伤感,但与其哀叹,倒不如坦然相对。其实人到中年,褪去了春华的虚名,没有了夏热的浮躁,应是内心最丰盈的一个时段。经历了春的萌动盎然和夏的热烈奔放,秋正是知其人生真味的开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就很喜欢刘禹锡的这种豪放与洒脱。

如此洒脱的还有李清照:“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不但不悲秋,而且字里行间还透着一股子超然之气。

也有写秋之静美的。比如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明月、清泉,小扇、流萤,何其美也!

除了诗词中的唯美,还有关于“立秋”的一些风俗也十分美好,而且欢乐。“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清代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的记载。吾乡的习俗是在立秋这天吃西瓜,谓之“啃秋”,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或在瓜棚里,或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的西瓜啃,抱着绿瓤的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啃,好一个酣畅淋漓。其实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正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吾乡还有一个风俗委实诱人——“贴秋膘”。要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

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而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膘,肉也,因此在立秋这天人们会“大开荤戒”,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牛肉、羊肉、酱驴肉等等都统统摆上了桌,美其名曰:以肉贴膘。而这样的一个习俗,对我这个天生无肉不欢的吃货来说,简直欣喜若狂,因为这等于无形之中给自己的“贪嘴”之好寻到了一个很名正言顺的理由。想想就偷着乐。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