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7月31日

松江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

□ 记者 刘芮孜

 

当无人农机穿梭于万亩良田,于方寸屏幕间精耕每一寸土地的现代农耕革命正悄然上演;当姹紫嫣红的花海绽放在乡野田间,白墙黛瓦的江南村落成为都市居民向往的诗意田园;当归家游子磨出一杯醇郁飘香的“村咖”,别具匠心的青年创客与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也迎来双向奔赴。

自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松江区立足上海超大城市现代化郊区定位,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振兴之路。一幅田沃宜耕、水清可濯、径通可至、林幽可隐、村美民富的和美乡村画卷在浦江之畔渐次铺展。

 

品牌强农,激活产业动能新引擎

盛夏时节,万亩良田风景如画,蜻蜓低飞于嫩绿的新秧上空,鹭鸟掠过半空栖息于水田,沙沙的树叶声预告着丰收的喜悦。“松江大米”是上海首个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围全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目录。松江去年水稻亩产562公斤,连续6年全市第一。

近年来,松江积极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以合作社为牵头主体,组建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对联合体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带领家庭农场由“卖稻谷”向“卖大米”到“卖品牌”转型,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也提升了“松江大米”的品牌影响力。

同时,松江聚焦生猪、水产、花卉、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持续打造特色品牌,现已培育包括“仓桥水晶梨”“黄浦江大闸蟹”“松林猪肉”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25个,地产农产品品牌发展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

眼下是“六月黄”的最佳品鉴期,3个月后,成熟的黄浦江大闸蟹将从蟹塘“爬”上市民饭桌。松江现有23家水产养殖经营主体,涉及养殖水面积达4534亩,逐渐建立起河蟹生态养殖“松江模式”。“黄浦江大闸蟹”连续多年斩获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最佳口感奖和最佳种质奖。大泖水产基地也是上海市唯一中华绒螯蟹“江海21”亲本培育基地。家家养出精品蟹,共同做强河蟹品牌,成为河蟹养殖户们的一致目标。

 

科技兴农,绘就智慧农业新图景

传统农机的智能化升级一直是松江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年春耕时节,在新浜镇林建村,松江数字农耕的先行者何杨阳在他的数字农场里,再度开启新一轮的创新与探索。无人驾驶插秧机的秧台上,有序码放好水稻秧苗,后台操作人员发出一系列指令,机器就会自主完成插秧、转圈等操作,所过之处秧苗行距均匀整齐、深度一致。

何杨阳告诉记者,通过无人机航测与地面传感器组成的立体监测网络,将每一寸土地转化为数字模型,再通过智能农机搭载5G网络和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可以实现水稻“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精准化作业。

无独有偶,位于泖港镇的上海汉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日前也在智能农机作业体系完成布局,实现综合效益与产业价值双重突破,并获评全国十大标杆农场。其智能播种机、收获机器人、割草机等设备组成的“无人军团”已实现常态化作业。如全自动移栽机可高效完成生菜、番茄等作物的精准定植,作业效率达每小时6000株,相当于20名工人的作业效率。

智能农机的运用带来了多重效益:有效破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困局,吸引了青年技术人才返乡,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结合虫害预警、精准灌溉等数字化技术,推动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保障了农产品“可预订、可追溯、可远程”的品质透明化。

 

内外兼修,打造和美乡村新典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进农民福祉。松江用五年时间,成功创建了1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比例均位居全市第二。以稻田、树林、河流、民居为基底的浦南风光,融合历史文化、非遗文化,呈现出独特的乡村韵味。

宜居新农村不仅有“面子”,更要强“里子”。松江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推动农村道路、环境、天然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如今千兆光纤与东方有线织就的数字“天网”覆盖7镇84村;“四好农村路”做法入选2024年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300余个养老睦邻点和25所养老机构,逐步形成独具松江特色的互助养老模式,让“原居安老”的温暖照进每个村落。

值得一提的是,松江不断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通过整合浦南自然生态资源,以“农业+”为切入点,推动文旅商体农展深度融合。美丽乡村、田园生态、精品民宿和非遗文化串珠成链,“颜值”高效转化为“产值”。

近两年的乡村顶流非“村咖”莫属。“夜榭听舟”“Hula胡光里”等扎根在浦南村镇的乡野咖啡馆,以别具巧思的饮品与限定版稻田风光,吸引了都市人群和青年创客。“八十八亩田”“茂盛山房”“光隐·花隅”等民宿更是让游客享受清晨在稻田边聆听鸟鸣,夜晚仰望璀璨星空的悠然乐趣。富有“乡野气质”的农旅新业态,正在松江蓬勃兴起。

 

融合创新,拓宽强村富民新路径

七月初,一片金灿灿的向日葵花海惊艳了松江市民的朋友圈,随手一拍便是“人在画中游”的画面。这处向日葵花海正是叶榭镇井凌桥村庭院经济第三期的特色种植项目,无需复杂技术,不必规模种植,村民们巧妙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将家园装点成诗意盎然的“小花园”,在美丽风景中走致富“花路”。

坐拥着得天独厚的花卉产业优势,井凌桥村坚持以乡村产业带动区域发展,通过采取“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村民整合宅前屋后的空地,实行市农科院统一培训、村民代种,花卉基地统一供苗、兜底销售的形式,打通花卉产业惠及村民的渠道,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花卉产业的发展也助推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融入了花卉电商、花食餐饮、花艺设计等,花卉产业的深度开发为本地农民创造出近千个就业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农村产业发展,既要软实力,也要硬资本。位于泖港镇的临港智汇园是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的“松江样本”。由试点区域7个村出资建设,2024年开园后已有6家企业签约入驻,提供就业岗位约200个。试点区域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736.91万元,同比增长10%。

松江始终聚焦改革创新,多措并举赋能集体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激发乡村活力。搭建上海市首家集体资产经营监管平台“松江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并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的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同时创新“集体经济+国企”合资建园模式,实现“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创新升级,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