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05月01日

诗酒趁梨花

刘世河

 

定是赶在暮春才绽放的缘故,古诗词中的梨花多与闺怨、伤春、风雨连在一起,所谓柳絮风轻,梨花细雨。表现的大都是对青春逝去的惋惜,对美好往事的追忆,所流露出来的更是“无可奈何春将去”的伤感。宋代的史达祖有一首词叫《绮罗香·咏春雨》,最后结句写道:“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望着霏霏春雨,作者不由念起当年也是这样的春日,雨打梨花,院门深闭,自己和心爱的女人欢聚一起,剪着灯花促膝夜语,而今却只剩回忆,好不凄凉。这算是委婉一点的,还有更直接的,比如明代唐寅的这句:“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这一“忘”一“误”可谓伤怀之至。还有宋代贺铸的那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试想,此乃三更时的月,正是人熟睡之时,只有深夜未眠的人才可以看到月下中庭的梨花如雪,因何未眠?还不是感怀花落春去也。正所谓“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此等恋春之切,与贾岛的“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好有一拼。

也有借梨花思念旧情的,元稹就是其中一个。“雨湿轻尘隔院香,玉人初著白衣裳。半含惆怅闲看绣,一朵梨花压象床。”这首《白衣裳》其实描述的就是他的初恋情人。原来他在娶夫人韦丛之前,还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此女便是莺莺。可是后来他却负了人家。许是受良心谴责,又对莺莺难以忘怀,所以多年以后,他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也就是《西厢记》的前身。《莺莺传》里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讲述的也是当年他与崔莺莺的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而那个散发着幽香的女子以及那袭随风飘舞的白衣白裳便成了他心底永恒的袅娜和不败的底色。

暮春时节看梨花飘落固然让人易生伤感之情,但也不尽然。同样是写月下梨花,晏殊笔下却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唯美夜景;唐代韩偓的“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两句:树梢已是绿肥红瘦,蜜蜂乱舞,在残红间飞来飞去,它似乎不愿花儿凋谢,就抱着花须,谁知就随花须一起飘落了。池塘里的鱼儿吐着泡沫,像是在吹水面上漂浮的柳絮。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暮春之景。还有王维笔下的“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远处的青山映衬着柳色青青,夕阳西下,归鸟藏在雪白的梨花丛中。难怪被尊称为“诗佛”,如此妙句,委实罕见。唐代的钱起也写过一首《梨花》诗:“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诗中虽只字未提梨花,但梨花之美却已跃然纸上。

写得最性情的当属白居易的《杭州春望》,尤爱“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这两句。“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作者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最妙的是“梨花”,乃语意双关。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则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抬头梨花飘舞,又有酒旗相招,一边欣赏女子红袖翻飞巧织绫,一边开怀畅饮梨花春酒。此等闲情惬意,怎不叫人心醉。

“梨花春”到底是啥滋味?至今尚无福品尝,不过倒是在梨花下喝过酒。老家有个黄河古道森林公园,里边就多是梨树,素有“千亩梨园”之美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每年都会如期而至。有一年回老家,恰逢梨花怒放时。乘兴与几个文友相约游梨园,逛至中午,一文友提议,不如咱就在这梨树下小酌几杯!立马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正好不远处就有个镇子,赶紧派一个人过去划拉了一大堆现成的熟食。于是,我们在一棵树冠庞大的梨树下边席地而坐,一人手把一瓶“小二”,喝得很是酣畅。酒至微醺,我们还即兴飞了一把含“梨花”二字的飞花令。我当时毫不犹豫就脱口而出了醉吟先生的这句“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至今每每忆起,依然顿感快意,彼时虽无“红袖织绫、酒旗相招”,但却有酒有诗有梨花,也算是“诗酒趁梨花”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