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劳动场”成为孩子成长的“心灵场”
——《亲子沟通密码》可视化直播系列访谈节目聚焦劳动教育
如今,亲子沟通问题日益成为家庭教育的焦点。为了提升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增进家庭和谐,松江区融媒体中心与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推出了《亲子沟通密码》可视化直播系列访谈节目,该系列节目的第七期聚焦“从劳动场到心灵场:亲子协作中的沟通艺术”,特邀上海市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负责人宋润敏,与广大听众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劳动教育增进亲子沟通。
劳动教育:生活中的成长密码
家务劳动,这一看似平凡的家庭活动,实则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宋润敏表示,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务劳动常被误解为“浪费时间”,但实际上,它是构建亲子关系的绝佳场域。当家长将视角从“完成任务”转向“共同成长”,家务劳动便显露出其深层的教育意义——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还能在细微处重塑家庭关系的生态结构。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共同劳作时,亲子大脑镜像神经元会产生同步激活,前额叶皮层决策区的血氧浓度显著提升,这种生物层面的共鸣效果远超言语说教。家务劳动因此成为情感联结、能力培养与价值观传递的复合教育场。然而,现实中青少年的劳动状况却不容乐观。《中国青年研究》曾刊登的《大中小学青少年劳动状况调研报告》显示,超过85.30%的中小学生每周平均家务劳动时长在2小时及以下,这与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劳动时间相去甚远。
家庭劳动启动指南:从“训练场”到“游戏场”
那么,如何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并从中获得成长呢?宋润敏给出三个关键词:匹配、设计和容错。
匹配,是指在分配劳动任务时,应考虑孩子的年龄阶段和能力限制。幼儿阶段的孩子可以尝试自我服务和简单的家庭服务,如独立用餐、穿脱衣物、整理个人物品等;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逐步承担更复杂的家务,如清洗瓜果、制作简单面食、清扫地面等;到了初中阶段,孩子可以参与烹饪、家庭园艺、照顾老人等更高级别的家务劳动。
设计,是让劳动变得有趣,这是吸引孩子参与的关键。家长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启动劳动,如设定家庭大扫除日,全家换上劳动服装,播放劳动音乐,营造仪式感。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可以使用兑换卡、抽奖卡等方式提升劳动兴趣;对于高年龄段的孩子,则可以通过家务分工,提升家庭责任感。
容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孩子难免会犯错,家长应以容错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失误,陪伴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抱怨。教育发生在错误之后,家长应成为孩子的安全网,而不是质检员。
沟通增效术:让语言成为成长脚手架
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亲子沟通的艺术展现。宋润敏强调,家长在劳动过程中的沟通技巧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基于成长型思维理论,她分享了描述式夸奖、感谢式夸奖和赋能式提问三种夸奖孩子的黄金句式。
描述式夸奖,是指用“我看到”的句式描述孩子的具体行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和认可。感谢式夸奖,是指用“谢谢你”的句式表达对孩子的感激之情,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和被尊重。赋能式提问则是通过提问引导孩子思考并解决问题,赋能孩子的行动。当孩子抱怨劳动辛苦时,家长可以先共情孩子的感受,再引导孩子寻找解决方案,最后庆祝孩子取得成果。
教育契机捕捉:劳动中的“哇时刻”
劳动过程中充满了教育契机。宋润敏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财商、生命意识、文化传承和情感联系。
财商培养方面,在超市比价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四则运算和单位换算,还形成了成本意识。生命教育方面,在宠物饲养中,孩子通过照料生命体会到了责任和敬畏。文化传承方面,在传统节日的烹饪活动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制作美食,还了解了背后的民俗文化。亲子情感方面,在共同劳动中,家长和孩子度过了温馨的亲子时光,增进了彼此的情感联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宋润敏用这句话作为结语,提醒我们与孩子一起劳动的重要性。家务劳动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孩子成长的宝贵舞台。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沟通,我们可以将“劳动场”转变为孩子成长的“心灵场”,让流淌着汗水与欢笑的时光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力量。
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石,而劳动教育是增进亲子沟通的有效途径。希望家长们能够重新审视家务劳动的价值,用心陪伴孩子成长。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的全面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链接】民生访谈节目《直播松江》的播出时间为每周一到周五上午10时到11时,欢迎拨打热线电话33552255,或下载上海松江App点击首页,收看直播,给主持人留言、互动。也可通过首页点击云电台之《直播松江》进行回看。
主播、编导、视频|詹晓珍
责编|王颖斐
主编|朱少石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