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隐山林心向高远
——兼说松江隐士二陆与眉公的人文精神
刘向东
游松江小昆山,寻人文足迹,绕不开历史名人二陆和眉公。
二陆,即陆机(字士衡)陆云(字士龙)兄弟,松江华亭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多年隐居小昆山。眉公名陈继儒,号眉公,字仲醇,松江华亭人。明代隐士,先后隐居小昆山和东佘山。
二陆出身将门,受家族熏陶自幼喜好文武。其祖父陆逊是三国时计取荆州、火烧连营打败刘备的东吴大将。因建功卓著封华亭候,封地松江。其父陆抗为朝廷名将,二陆少年时胸怀抱负随父连年征战屡有战功,公元280年回到故乡隐居茂林修竹的小昆山。照理,二陆隐居山林可尽享富贵,但兄弟俩却不甘寂寞和颓废,日夜于绿树掩映的“二陆草堂”闭门苦学博览群书,作文论事抒发志向。太康10年(289)兄弟俩来到京城洛阳,因文才超群被誉为“太康之英”并受到朝廷任用。其间,针对文坛盛行“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虚无文风,陆机以人文情怀和责任在《文赋》中直言不讳地予以抨击,辩证系统地提出了既要汲取前人精髓,更要注重个人实践而力求言之有物,主题鲜明的创作理论。从而使《文赋》被后人称为中国文学史上首篇独具创见的文学批评文论。此外,陆机借鉴汉魏隶书技法,创新草隶书超逸潇洒的艺术风格而赢得了“法帖鼻祖”之称。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名人第一帖的《平复帖》,虽字数寥寥,但笔锋稳健如山,行云如水,不仅充分彰显了草隶书动静变化神超形越的畅然意境,而且也反映了陆机以书为乐,释放情怀,追求高远的人文精神。而陆云的《答兄机》《谷风》等词诗散文作品也颇具特色,为后人在字句提炼、形式技巧、对偶运用等风格的创新提供了范本。
无独有偶,与二陆人文追求相似相近的明代陈眉公对山林幽静的小昆山也情有独钟。当时的同乡徐阶身为朝廷重臣,因赏识眉公的才华多次拜访推荐其入朝为官效忠朝廷。但眉公不为所动屡屡谢绝,隐居于小昆山过着游山赏水、吟诗作文挥毫泼墨的悠然生活。其实,眉公并不是自恃清高之人,也并非现实的旁观者。而是他看透了那个时期官场的乱象,深知当朝奸臣严嵩在朝中结党营私、卖官鬻爵的险恶;也看见了一些忠臣遭受排挤的残酷,也更加明白少数忠臣的单打独斗根本不是奸臣的对手而难以改变人亡政息之结局。与其疲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奸术鬼招,倒不如归隐于“云间九峰”之中自得其乐修身养性,或是等待时机出山报国。但眉公毕竟是有良知之人,其在闲云野鹤生活中也照样心怀国家兴亡和百姓生活。无论是隐居小昆山或深居东佘山的“神清之室”或“顽仙庐”,其察民情听民意,筑路铺桥造福一方等实事深得百姓赞颂而被尊称“山中宰相”。事实上正是眉公的人文情怀造就了其作为和英名。书法集苏轼的豪放与自我个性为一体;画作清逸高旷尽显松江“云间派”风格;《小窗幽记》以抒情议论并举言短旨远为笔风,通俗阐明立德修身、读书为学、明辨是非、崇尚仁善、赞美自然等做人道理,为后人留下了远胜于松江“九峰三泖”美景的精神财富。而今小昆山的眉公足迹和东佘山的“眉公钓鱼矶”尚存,那是眉公宁静致远的影子。“顽仙庐”门楣两侧“樵吟叶上;鱼钓窦中”和“水边林下”的遒劲楹联也依然闪烁着看透名利生死观,方是人生大超然的哲理之光。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