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话元旦
朱 岭
元旦的“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颇像是“人头”,由此引申出“为首”“第一”“开端”之意。后又引申出元首、元帅、元凶等词。元旦在《辞海》中有如此解释:“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
元旦是新年伊始的第一个美好节日,也是全世界各国共同的节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电视上,或广播里,或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新年献词。这些献词,有回眸的审视,有憧憬的寄语,有幸福的展望,有理想的追求等。许多人在元旦之前,还要购买历书,或以贺年卡、年历画片互相赠送。
所谓历书,也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年历(或曰“日历”)。历书,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唐、宋朝,每年年末,皇帝就把新历书赐给文武群臣,受赐者要上表致谢。那时,由于历书是皇帝颁布的,所以人们又称为“皇历”。历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古时的历书,记载了各个节气应做什么或不应做什么。如正月要修缮田间道路以备开耕等,针对节令节气指导农耕生产。现在的年历上,除了宣传农业生产知识和科普知识,还多了科学养生的注意事项与疾病防治的常识等等。历书,是元旦前夕发行量颇大的通俗读物。
贺年卡,早在宋朝就有投递“拜年帖”的风气,叫“送门状”“送飞帖”。到了明代,贺年片盛行于民间,当时叫“贺年帖”。有明代才子文征明《拜年》诗为证: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辛亥革命后,这种“贺年帖”称作“贺年片”。开始时,贺年片大都是梅花笺纸裁切的,一般二寸宽,三寸长,上端写着受片人名字,下端署上贺者的姓名。
解放后,贺年片的形式与图案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单片、合页、连页、书笺等式样;图案更是五花八门,有山水花木、鸟兽鱼虫、民间艺术等,深受人们喜爱。因此,收藏之人不少。据说,清代著名画家任伯年收藏了38个国家、19000多张贺年片。
年历画,是历书与画相结合的日用美术作品。一般上半部为画,下半部印有日月数字,或二十四节时令。年历画销路颇好,曾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年终走亲访友,大兴馈赠年历画之风。从年历画中,人们不仅可以查阅到时令节令,还能观赏到中外绘画艺术,或异国风情,或建筑艺术,或花鸟鱼虫,或男女模特儿,不一而足;让人赏心悦目,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因此,许多人爱好收集年历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广袤的中华大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风俗,因此,许多地方的庆元旦、迎新年活动,有着不一样的风俗与习惯。其实,即便世界各地过元旦时也有着许多不同的风俗习惯,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望都是一样的。幸福、快乐、健康、平安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梦想,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肤色。因此,房子、车子、票子,不如开心过日子;微信、彩信、飞信,不如问候小短信;金蛋、银蛋、彩蛋,不如快乐过元旦!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