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器人助重症患者“站起来”
□ 记者 李天蔚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肺部感染打乱了陆女士的生活。在经历两个月综合医院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救治之后,53岁的陆女士病情有所缓解,但仍然无法脱离呼吸机支持,而且长时间机械通气和镇静剂治疗后,陆女士又逐渐出现了ICU获得性衰弱的症状。
ICU获得性衰弱是一种常见的ICU并发症,发生机制复杂,包括长时间的机械通气、高剂量或长时间的镇静剂、全身性感染、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其特征为急性发生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ICU获得性衰弱患者即使出院后,也可能面临长期的肌肉无力、功能受限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
由于疾病,陆女士无法发声、全身无力,与周围的医护及家属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慢慢地陆女士还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今年6月,陆女士的家属经过多方打听,从老家慕名来到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的重症康复病房。重症康复科的医治护团队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治疗模式,立即对陆女士完善相关检查及精准的康复评估。
由主治医生卫玉洁牵头,重症康复科组成一个包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护士和社工的团队。治疗团队为陆女士确定了一个出院目标:6周拔除鼻饲管、气管套管,功能方面达到在助行器辅助下室内短距离步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康复,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帮助陆女士降低ICU获得性衰弱的影响,做到辅助步行。”卫玉洁说。
刚入院时,陆女士神经性肌肉无力,双臂支撑身体抬离床面时都在抖动,下肢力量更是弱到完全无法负重。但陆女士的意志力顽强,与医生配合程度很好,三周以后,她已经可以在物理治疗师的帮助下坐在轮椅上。下一步是站立和步行,但由于她的下肢力量很弱,贸然站起可能会导致关节的负重负担过大,不能控制平衡很可能摔跤。“传统的重症康复早期活动训练可能会止步于此,”卫玉洁说,“但是养志康复医院引入的康复机器人,能够帮患者恢复得更好。”
陆女士由于长时间卧床导致肌肉萎缩,无法依靠自身独立站起,康复机器人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能够帮助患者在治疗早期、肌力不足时,就能够进行站立和步行,并且可以为重症患者提供很好的负重支持和平衡保护,让患者从坐位到站立,再到步行,可以更有效地提高重症患者步行的功能。陆女士在康复机器人的帮助下,进行了坐站训练、站立训练和步行训练。仅仅6周后,她已经可以在框式助行器的辅助下自己站起和短距离步行了。
同时,为了预防陆女士因焦虑情绪及功能受限出现谵妄情况,治疗团队尽早为她安排了相关介入,进行心理疏导,开展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训练,保持陆女士的整体状态。治疗师们还结合陆女士喜爱花草的兴趣,在训练中引入手工制作花朵的娱乐活动缓解她的焦虑情绪。“我状态越来越好,相信自己能尽快走出重症病房。”陆女士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