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8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4年08月22日

菖 蒲

高岳山

 

说来见笑了,多年前不认识菖蒲,尽管菖蒲与我很熟稔。

池塘、水渠、田间、沼泽,丛生着许多长条形水生植物,凛凛然有剑气。乡间孩子常摘取一两片叶子当宝剑,与小伙伴们厮杀得天昏地暗;把穗状的果实当棒子,戏耍得不亦乐乎。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斜插艾蒿和这种植物的叶片,据说有驱邪防疫作用。反正这两种植物多如牛毛,大门插,后门插,房门插,就是厨房门也插。记得有一年,我和弟弟还把猪圈门都插上了,让父亲笑弯了腰。

多年后,读许冬林老师的散文集《旧时菖蒲》,菖蒲走进了文字里。越读越觉得菖蒲与我们家乡那剑状条形的水生植物极其相似。何止是相似,那就是菖蒲。

汗颜极了。

于是,对菖蒲有了一种敬畏之心。

诚然熟悉的地方无风景,但连菖蒲的名字都不知道就有点过分了。愧疚后,对菖蒲另眼相看,呵护有加。春天,菖蒲从萎靡中振作起来,冲破枯黄,把绿色刺向天空。那是无畏的战士冲破料峭春寒,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春雨淋一淋,阳光晒一晒,菖蒲“突突突”地往上冒,初夏,就英姿勃勃了。凑近闻一闻,一股淡淡清香缕缕扑鼻,沁人心脾。端阳来临,采撷菖蒲或悬挂屋檐,或斜插门边。这是一种灵草,抑或是一种神草,乡民顶礼膜拜。对,是膜拜。初夏至,五毒俱出,蚊虫滋生肆虐,各种疾病极易流行。为了打破困局,聪明的乡民提取菖蒲的芳香精油来清净居住环境和祛病防害。有时为了省事,直接焚烧干菖蒲和艾蒿驱赶毒虫,效果明显。

记得盛夏时节,父亲总在牛棚燃起菖蒲叶、艾蒿和一种我们俗称的辣椒草,一股股烟雾缭绕,辛辣呛人。“把牛放到外边牛桩拴好,等烟雾散了,再牵进去。”父亲一边用铁叉翻动,让这些草充分燃烧,一边示意我。农耕时代,牛是农民的天,犁田耙田翻地,牛任劳任怨。农民也把牛当人对待,甚至当作家人一样亲切,生怕蚊虫侵扰牛的休息,才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休憩环境。

有些地方还酿制菖蒲酒,在端阳节饮用。这就很应景了,也很有诗意。

母亲虽没读过书,但是位植物通,对菖蒲了解比我又多又深刻,而且讲解比较形象贴切。因为生在水边,乡民习惯称作水菖蒲;又因果实圆柱形,所以菖蒲又叫水蜡烛、假香肠。菖蒲开花吗?我弱弱地问。嗨,你读书上班,对菖蒲观察少了,菖蒲花好看,黄绿色,像展翅的小鸟,又像颤巍巍的鸡冠。母亲云淡风轻地回答我的问题。母亲还补充了一些菖蒲的药用价值和净化作用,咽喉痛呀,尿痛呀,淤血肿痛呀……菖蒲都能治疗。你父亲的风湿性关节炎,就是菖蒲治好的。池塘里有菖蒲,水都清了不少。俯身大地、劳作一生的母亲对菖蒲的生活习性、药用价值和净化作用了如指掌。我凝视母亲,觉得母亲就是一株菖蒲,用菖蒲一样的利剑一路披荆斩棘,养活了一大家人。

我顺手拿起蒲扇问母亲,这把扇子就是菖蒲制作的吧。母亲笑笑,说菖蒲有很多种,水菖蒲叶片硬,不能制作蒲扇。这把蒲扇用的是香蒲。

对菖蒲的兴趣日益增强,闲暇时,我就到池塘、沟渠边转悠,实地调查研究。

李时珍曰: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从唐宋起,古人便开始流行植菖,将菖蒲当作案头清供,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电视剧里,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养菖蒲,置于案头,原来是风雅之事。

乡村,菖蒲无人打理,却活得自在,完全得益于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景点,譬如池边湖边,譬如庭院水景和临水假山一隅,有菖蒲的点缀,就有了气场,品位和档次自然也随之提高。亭亭玉立,绿意盎然,香气氤氲,哪个游客不喜欢呢?

先民把菖蒲当作神草,曰尧韭,曰水剑。菖蒲还有生日,每年的4月14日,近乎神话,足见国人对菖蒲的崇拜之情。

菖蒲,历代诗人吟咏不绝。“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读明朝诗人解缙《菖蒲》,一幅图画跃然纸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