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6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4年06月26日

不打扰是一种智慧

叶 草

 

6月11日《人民日报》公众号有一篇文章《懂得“麻烦”别人,才是真正的高情商》,三段文字,非常简洁,三个小标题《学会求助,是一种智慧》《好的感情,都是互相“麻烦”出来的》《懂得“麻烦”别人,要掌握分寸》,我完全赞同。

业余工作中,常接触一些人,做一些联络工作。这些人大多知书达理,但总有个别“不知分寸”。

某一天,我刚巧在外地出差,开会进行中突然手机响了,一位同志发来三条微信,两张是我单位门口的照片,一条文字是:“猜猜我在哪里?”我合上手机,未作任何回复。想来,门卫会替我回复他,二是我出差正忙,无暇来和他寒暄。三是为这种小儿科式的问候有些恼火。说小儿科,是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有事说事”,不给人添无谓的烦恼,是麻烦别人时候的“分寸”,即使“好的感情,都是互相‘麻烦’出来的”,也经不起常常“不关山水”,不请自来。若真有事“麻烦”,我也定竭尽全力,但其实就是闲来无事,找人麻烦(接待)一下。第一次我请他来办公室小坐一下,第二次出于尊重还是请他来坐一下,第三次实在不愿被这样“无事接待”麻烦。或者至少提前问一下,在不在?空不空?

还有一位老年朋友有个特点,就是无论早上四五点他已醒来,还是半夜十一二点他还没睡着,他想给你发信息就发信息,且内容都是转发的“鸡汤”或者“逸事”,根本不是事儿。想打电话就打电话,从来不会顾及别人此刻在干什么,白天更是随意,不得不让人对其号码进行“特别设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耍大牌,若是请他去出席一些活动,那必定是人没到电话先打爆。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地方参加活动,电话里清晰地告知在哪一栋楼,且门卫已经明确告知在哪个方位,他说找不到,非要该单位的领导到门口来接。同一个地方,第一次接了,第二次还要接,第三次还要求接。这种刻意“麻烦”,给很多人陡增烦恼。

不谈情商,单说成年人的理智,不麻烦别人,尽可能少打扰别人,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一个人的空虚、失落、寂寞、抑郁,不是打扰别人的理由,更不是求得关心安慰的挡箭牌。

但是,问题的核心可能会聚焦在老年人。对老年朋友的随意打扰如何对待?拒绝他?会不会遭到社会谴责?

从理性来说,业余时间除了工作需要的联系以外,其他我基本不管。但从感性的角度来说,有些生活上的困难也可以帮助,但前提是相互尊重。界限感要有。不要随意打扰别人,甚至过分要求、无理要求。

想起我外婆今年九十多岁了,外公去世二十多年,她至今一个人独居,生活自理,从不麻烦四个子女。外婆说,子女有子女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能做的自己做,做不了的子女也未必做得了,我可以出钱去请人做。事情尽量简单,减少环节,减少打扰的人。也说明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情感、经济都非常独立,这样的老人也不多见,她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另一则故事也一直记在心上,曾安排一位退休老师去一个地方参加活动,活动时间是中午十二点十分。这位老师叫了专车在楼下等候,十一点不到就出发,十分钟后就到了目的地。但因中午乙方联系人可能在食堂吃饭,联系不上,她硬是在门口等了半个多小时。其间,也没有和我这个甲方联系人联系。事后得知,这位老师午饭没吃便出了门,一双高跟皮鞋穿着还特别硌脚。我得知后,心里非常歉意,也问她:“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呢?”她说:“你工作这么忙,又是午休时间,猜到对方也在吃饭,看到电话肯定会回过来,我在外面多等一会儿没事的。”我对她的“体谅”连声说抱歉。想起她一直以来都特别照顾和体恤别人,虽然自己年龄也大了,需要别人多加照顾,但很少给别人添麻烦。在她身上,我读到的是“不打扰是一种智慧”。

“懂得‘麻烦’别人,不意味着随便‘麻烦’别人。”更何况,不打扰,更是一种智慧。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