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平台 厚植经济增长新动能
2022年,经开区成立30周年,迎来了而立之年全新征程。聚焦新产业发展,是积蓄发展动能的重要关键点。经开区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前谋划、精心布局,针对主导产业,积极筹备和组建G60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并于2021年4月获批并投入建设。获批后,经开区蹄疾步稳,不断深化产业研究和企业调研,在空间规划、招商引资、服务配套等方面持续发力,致力于将我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全市标杆,实现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筑巢引凤,擦亮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金字招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不管是药剂研发还是器械生产制造,在厂房、政策和服务方面都与传统行业不同,所以在工作推进中,我始终强调要量体裁衣,契合企业需求。一是加快推进空间载体建设。我们瞄准生物医药产业需求,主导启动仪电电子地块40万平方米、华鑫天地项目12.5万平方米西部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用一批高标准的GMP生产用房吸引生物医药企业入驻,不断扩大优质产业空间载体储量,服务生物医药产业招商。二是持续做好政策优势大文章。叠加用好“五个新城”人才落户等市级、区级政策,时刻保持招商条件的相对优势,细致打磨政策细则,为企业提供精准扶持。一方面,针对新引进的外资企业,全面推广试点租税联动等激励政策;另一方面,在G60产业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主导产业的政策措施。例如面向生物医药企业,实行两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房租补贴支持。三是提升招商员服务能力与水平。我们努力将经开区招商机制向更具产业指向性的目标推进,提高特定产业的专业化招商服务水平;引导招商员力量向重点产业集中,一个招商团队对应一个产业;采用市场规则下的招商激励机制,多措并举实现招商人员向专业化、特色化、实体化、市场化转变,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店小二”。
创新机制,发挥生物医药工作站核心竞争力。通过前期大量的调研,我们发现,要实现产业高质量集聚,必须强化阵地建设。G60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展示中心也是松江区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的实体办公地点。基地甫一启用,为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工作站专职人员就主动为基地内的企业提供注册申报、立卷审查和体系核查等各个环节指导和服务,促进在谈项目早日落地;聚焦产业基地内已落户项目的后续服务,加快同源康、徐重道等重大项目拿地流程,促进落地项目早开工。同时,主动承接招商项目。如张江地区生物医药研发板块资源丰厚、优势显著,但由于区位空间有限,落地成本较高,难以承接所有创新成果在张江转化,工作站依托产业基地谋求开展“张江研发+松江转化”模式。又如,工作站与上海长三角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促进会对接,重点导入位于行业龙头地位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机构,推动产业链集聚,扩大品牌影响力;工作站优先引进和扶持拥有可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医疗技术,可应用于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技术,以及普惠性家用康养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种子企业”。此外,推进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站以医疗器械为切入点,以生命科学领域为核心,聚焦全球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医疗先进制造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集研发、生产、流通于一体的产业示范园区。
精准施策,直击企业发展堵点痛点难点。随着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科技企业的各类需求不断增多,空间载体、产业政策仅仅是最基本的需求,鉴于此,我们正探索推动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招投联动”模式,想方设法为企业搭建更多平台。一是探索加大政府产业基金的活跃度。政府产业基金在汇聚资金、培育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多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高政府产业基金的活跃度,撬动更多的资金池,放大杠杆效果,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二是拓宽融资途径。搭建银企对接交流合作平台,促进银企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在资金管理模式、全过程融资需求、创新合作方式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切实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搭建校企产学研平台。上海理工大学有2家科研转化企业落户,我们与行业主管部门紧密配合,构建企业与审评机构的沟通桥梁,更加高效推动创新产品的注册审批。
目前,我们已引进一大批在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业务涵盖靶向药、化学试剂、原料药、生物材料、精准医疗及医疗器械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布局。
(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曹雷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