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里的“梅花”开了
松江博物馆藏梅花主题展开展
本报讯(记者 贾丽)步入新年,松江区博物馆的“梅花”开了。日前,“新岁梅花向春开——松江博物馆藏梅花主题展”开展,书画、扇面、梅瓶等60余件馆藏梅花主题的展品缤纷亮相。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市民看懂书画作品的意趣,博物馆特别设置了明信片套印、梅花喜神谱、梅花典故等体验方式。
进门第一幅作品就是松江清代名士张照的梅花轴。细枝末节,疏花细蕊,看似寥寥数笔随意勾勒,却自然流畅,有种潇洒高雅的韵味。紧挨着它的是张照好友僧实源的墨梅屏,浓厚的笔墨中透露着肆意洒脱。再往后就是张照后人张祥河的两幅墨梅轴,画幅更大,笔墨也更浓,看似画的是枯朽老树,枝头却有梅花绽放,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组藏品在全面展示馆藏珍品的同时,也讲述了“张照朋友圈”的故事,颇具匠心。
“梅产自中国,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关乎审美意趣,关乎品格气节。”松江区博物馆副馆长王效玮介绍,“松江文人亦与梅花有着深厚的渊源,元代以来松江画梅者便有20余人,如管道升、顾正谊、孙克弘、陈继儒、张照、张祥河、仇炳台、胡公寿、蒋确、沈铦等。此次展品以松江文人作品为主,既有清代名作,也有近代传承。”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馆里特设的体验装置。画作中的梅花千姿百态让人傻傻分不清?“梅花喜神谱”就是最好的“老师”。上面一个个圆形的花谱都是可以转动的,一面是名字,另一面是图样。原来中间花蕊呈四角状的叫“古文钱”,侧面看圆圆一枚的叫“佛顶珠”。在套印区,展品图册的封底原来是一张空白的明信片,参观者用四枚印章一个个盖上去,一幅生动的梅花图便显现了出来。展区空白的墙面上,还悬挂了一个个扇形知识标牌,娓娓讲述“梅花三弄”“梅花妆”“踏雪寻梅”等传说典故。“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掘展品内涵,在展陈方式上不断创新,希望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王效玮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10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