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乡情更浓
楼耀福
九年前,春节刚过,叶芳养来微信,问我何时去他那里?我回答:4月,看你们采茶、做茶。他说能否早点?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什么药,恭敬不如从命,便早早启程赴福鼎。
叶芳养为人实在,他让我相帮做事,我总是一口答应。比如福鼎开“两会”,他是人大代表,写了关于发展茶文化产业的议案,发来初稿让我修改,后来成为那年福鼎“两会”的一号议案。这次他那么着急地要我过去,又是为什么呢?
抵达福鼎,第二天一大清早,叶芳养带我上山去种茶树、果树。那地方叫梅岙里,是他的出生地。经过他家老屋的时候,他父亲手持锄头正在田里劳作,74岁了,还很健硕。年轻时他在上海一家船厂做过工,后来还是回到梅岙里。骨子里的乡情无法舍弃。
现场山坡上准备了树苗和各种工具。由于土壤松软湿润,还特意为我和殷慧芬准备了一黑一红两双防水的高帮靴子,尺寸不大不小,正好合脚。茶农们在山上等候,看到我一步一步走进叶芳养的设计之中,咧着嘴在笑。后来,又有媒体记者扛着摄像机,对着我拍照摄像,我笑怼叶芳养:“原来你蓄谋已久啊!”他哈哈笑道:“市里‘两会’议案,是你帮我修改的,现在要实施了,不找你找谁?”我顿时无话可说。挖坑、移苗、培土……按照他的安排,干得大汗淋漓。
之后我每年去福鼎,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去梅岙里的事倒是被遗忘了。直至今年春天,叶芳养提议:“九峰山、嵛山岛、白马岗……你去许多次了,这次想不想去梅岙里?”
梅岙里是点头镇观洋村下属的一个自然小村落。观洋村因为历史上有个观洋亭而得名,据说过去可以看得见海洋。那天,我们先去观洋亭旧址,那里现在是一个寺庙,建筑上已找不到丝毫历史遗痕,唯有院子里小叶榕古老的虬枝上有铭牌标明它已有200多年的树龄。我在树下仰望凝视,有那么几秒钟,我屏息静听,我想在这观洋亭的旧址是不是还能听到大海的波涛声?
梅岙里,一别九年,叶芳养家的老屋更旧陋了。记忆中,九年前从他家的老屋往山里茶园走,有一段路很是坎坷,不那么好走。这段路已经重新修筑过。路边一块石碑,刻了为筑路而捐款的人们名字。我看到了叶芳养的名字。石碑上的名字先后以捐款多少为序排列,叶芳养位列第二。排在第一的是观洋村村委会。
叶芳养从小在这块土地上釆摘茶叶,受爷爷的熏陶,很早开始做茶,16岁那年,初中毕业,先后到福州、芜湖、杭州、苏州和南京等地挑担卖茶。获得人生第一桶金之后,在福州开了茶叶店。后来辗转南北,一路打拼,直至2001年重回故里,在观洋村承包茶山,创建茶企。他现在是福鼎白茶非遗传承人,他的茶厂是福建省省级龙头企业。以前,观洋村青壮年劳动力离乡背井,多外出务工,正是叶芳养这样的企业家让家乡的白茶产业红火起来,村民们又纷纷回到家乡,共绘白茶之乡的蓝图。
筑路、修桥,大凡家乡的文化事业,叶芳养都会慷慨解囊。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直播“开茶啦”福鼎白茶特别节目,有一年直播现场就在观洋村他的白茶萎凋园。当这场直播向世界展示家乡白茶的魅力时,他内心奔涌的唯有喜悦和激动。
到了九年前我种茶树的那块土地,我已找不到当年留下的脚印,却仍记得那时在茶树间穿行忙碌的情景;我也看不见当年劳作时滴落在树叶上、泥土里的汗珠,却知道它已和阳光雨露揉和在一起被茶树吸收。正是抽叶绽芽时分,我俯身摘一枚春芽,含唇间,鲜嫩甜香,宛若甘露。我的表情,如同在亲吻自己的孩子。
站在高高的山坡,眺望四周,环山皆绿,被茶树围抱的观洋村,像是一个偌大的碧玉聚宝盆。正是茶季,有衣着鲜艳的妇女正在俯仰着采摘鲜叶,像一幅动态的画,美极。面对此情此景,叶芳养也陶醉了。
古人有诗“近乡情更怯”,这句子用在叶芳养身上已经不很贴切。茶让家乡焕发新的美丽和精彩,为之付出半生努力的他,现在近乡情不怯,近乡情更浓。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