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3年12月22日

董玄宰散馆襟怀

金 康

 

董玄宰的《容台集》,初刻于崇祯三年(1630),再刻于崇祯八年(1635)。当时董玄宰还未过世,收录在《集》中的文字,一定是经过其本人审核过的。因此,早年的诗文作品,就很少留存下来。如“己丑南宫墨卷五策,为好事者所藏,碧纱笼袭之,三十五年也”,“风檐仓卒,书道殊劣”。“南宫墨卷五策”,是指董玄宰参加春闱的答卷。三十五以后,董玄宰既不满意自己当年的毛笔字,也没有把答卷内容收录在《容台集》里。

万历己丑(1589)科举会试结束,同年六月癸巳,选新科进士廿二人为庶常吉士,董玄宰也在其列。庶常馆三年,董氏课业以勤,文思日进。翻检《容台诗集》《容台文集》所录,阁试诗有五古《省耕图》《忧旱吟》与七古《金镜篇》,馆课诗有五古《恭读宣宗皇帝御制翰林院箴》《清秋瀛洲亭论学》《咏盆菊》《七夕》与七古《帝京篇》《邠风图》《石鼓歌》《征虏将军出塞歌》《击剑篇》;馆课文有《刘向说苑序》《八大家集序》《原心亭记》《成乐轩记》《夜气浩然之气》《读卫霍李广传》《荀杨大醇小疵》《读盐铁论题后》《读陆贾新语贾谊新书刘向新序评》《知命俟命立命说》《议国计疏》《勤政励学箴》《御虏大捷露布》《岁差考》《原心亭铭》,阁试文有《敕荒弭盗议》《陈言时政疏》《万寿无疆颂》。这三年所作诗文,按理应该远远不止这些,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同时,也表明庶常馆三年的经历,对于董玄宰而言,是很在意的。

根据董玄宰的回忆,“天子命少宗伯田公(田一儁)为之师”,而“金陵焦弱侯以理学端门为领袖”,“同侪多壮年盛气,不甚省弱侯语。惟会稽陶周望好禅理,长安冯仲好好圣学,时与弱侯相激扬”。天苑骐骥互相竞争,一派人才济济的气象。

最近,读到李思成《明代庶吉士留馆因素分析》一文,他讲“进士考选庶吉士称作‘馆选’,又叫‘馆试’,第一名为‘馆元’。庶吉士(于三年后)授职翰林馆,被称为‘留馆’。”明代中后期的进士,一旦选入庶常馆,再进修三年,经过考试、考核,散馆授职留在翰林院的,才具备将来跻身宰辅的干部资格。按照当时制度,焦竑作为己丑科的状元,在当年殿试之后,就随即授职翰林院修撰。而庶吉士得以最终留在翰林院的,也是有一定比例的。因此,围绕留馆这件人生大事,“馆元”王肯堂父亲王樵,自然也倍加关注此事,并且特地写信叮嘱儿子:“首甲三人既定之后,人自甘心推先。馆元人以为必留,及定留之时,又通较前后考次之上下,人于是有竞心焉,则馆元而又累考居前者,反欲逊待其下,不如首甲三人之素定也。汝系馆元,入馆复累试俱前,而又曾有三次阁取第一,理是应留。汝馆元也,将及三年,学有成效,内阁查平日考校先后名次,重加考试,以定去留,又明例也。汝与玄宰,论平日考校先后则不相上下,论馆序则汝是馆元。既到馆,则论馆中次序,岂论二甲、三甲。汝以玄宰为二甲之首,而欲让之居先,恐无是理。”王樵作为父亲,爱儿心切,油然纸上,这是人之常情。但其子王肯堂却有惺惺相惜、谦让董玄宰的书生想法,也很高洁。

董玄宰在考中进士之前,和吴来仪一起肄学北雍,“时大司成田公(田一儁)甲乙多士,而余两人受国士知”。田公作为己丑科庶吉士的馆师,可惜不幸于万历十九年(1591)三月十八日病逝。董其昌护送田公棺柩归葬福建大田,是报知遇教诲之恩。邢侗感其事,而作《松江董吉士玄宰以座师田宗伯丧南归,慨然移疾护行,都不问解馆期,壮而赋之》诗。邢诗所说的“解馆期”,是在万历十九年的八月甲辰。结合王樵尺牍“欲让(玄宰)居先,恐无是理”的表述来看,董玄宰在起士散馆之际,有高标出尘的襟怀,就跃然而出了。董氏将护丧南归一事,比况为“卒成挂剑之游”,清晰地说明了一切。因为“挂剑”这个典故,源出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贤季札,所以当时邢侗就誉称董玄宰为“仙人”。这些史料记载,现在连串在一起,对于完整地认识董玄宰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可能会有些帮助。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